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消除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消除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东莞市大岭山镇 陈泽梅
 
一、案例背景
刚到小班的第一天,幼儿A(3岁半)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她在一天内咬了三个小孩,于是我决定对她进行个案研究。
次日,幼儿A又咬了两个幼儿。第一次是在休息的时候,幼儿A与邻座的一个女孩碰手玩耍,玩着玩着,幼儿A 就咬了对方一口,第二次是在玩玩具时,一个男孩拿走了她的一块积木,她追上去什么话都不说就咬了对方一口。
从其他教师了解到,幼儿A一直都有咬人的现象,班上许多小朋友都被咬过,遭到有多个家长投诉。从幼儿的家人得知,幼儿A一岁多就爱咬人。
二、攻击性行为的界定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指个体用言语或行为对他人进行人格或身体攻击的行为。攻击行为可分为言语攻击和行为攻击。前者包括直接的语言欺负,如辱骂和起外号等;间接的语言攻击,诸如在背后说人坏话和群体排斥等。欺负行为既有个人行为,也有群体参与。后者包括身体攻击和工具攻击,如拳打脚踢、用玩具打人等。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愤怒情绪的一种消极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极其不利,必须加以矫正。
    在本次的个案研究中,幼儿A属于行为攻击。
三、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一)幼儿身心发展还不完善
1、在生理方面,动作发展优先于语言的发展
    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6—7岁)的孩子更多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动作的发展相对优于语言的发展,幼儿还不知道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情,就会用动作来代替。
幼儿A很少讲话,与她交流的时候,问她一句她就答一句,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回答,说话用的句子很简短,往往需要配上动作,习惯用摇头和点头来代替回答。幼儿A的大肌肉发展得比较好,平时好动,喜欢追逐,玩伴多为男孩子。综上可见,幼儿A的语言发展相对迟缓,动作发展比同龄幼儿占优势。这是幼儿A咬人的一个因素。
2、在心理方面,不良情绪长期沉积。
    幼儿A的玩伴不多,自己很少主动接近他人,同时主动与她玩耍的幼儿也不多,在找朋友合作时她经常落单,平时经常有幼儿反映怕被她咬而不愿意与她邻座或者游戏。幼儿A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倾诉对象的缺乏,致使她产生压抑和埋怨的情绪,如此恶性循环,是造成幼儿长期咬人的有一个原因。
(二)过去经验的强化
在乳牙萌出时,个别幼儿会有短暂的睡眠不安、烦躁、牙龈发痒、喜咬硬物等现象。如果此时,幼儿出现咬人的事件而不加以干涉的话,幼儿就意识不到咬人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此外,幼儿咬人可能是出于嫉妒或自身利益保护,如果曾经有过通过咬人就当成目的的经验,那么幼儿就会不停地运用这种方式。这种不良的刺激强化是幼儿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帮凶。
(三)家庭社会环境
    幼儿A的父亲经常不在家,母亲对其相当严厉,如果不听话就会打孩子。母亲的这种“以暴制暴”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说,幼儿A用咬人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也不是毫无依据的。
(四)环境变化
对于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的小班幼儿来讲,利己仍然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动机。幼儿从独自玩耍突然转变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面对那么多的同龄人共同分享玩具、分享空间、分享关爱,幼儿产生嫉妒和排他心理是很普遍的现象。
四、解决的方案及实施过程
根据幼儿A咬人的因由,我与幼儿A的父母共同制定了一套对策,层层展开。
(一)集体惩罚法。权威的压制对幼儿A来讲作用可能不大,否则也不会持续这么长的时间。集体惩罚,是要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幼儿A明白咬人的严重性,如不受欢迎、没有朋友等,以及咬人是大家都认为不对的行为。
开始实施对策的第一步就是,一旦发现幼儿A咬人就让小朋友安静,共同讨论这件事情,直至幼儿A明确地说出咬人是不对的。
接着,要改变谈论的内容。让事发的两个幼儿共同作为谈论的对象,明确事情的前因后果,追究双方的责任,谈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么做是为了让幼儿A明白咬人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教给幼儿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如找老师帮忙解决、双方谈论解决,使用礼貌用语等。
(二)激励法。激励就是幼儿达到教师给定的要求就给予幼儿相应的奖励。考虑到咬人对其他幼儿的伤害,所以时间划分相当短。前两天,半天奖励一次,即如果幼儿能够在早上不咬人教师就奖给她两颗糖,如果下午也能够不咬人教师同样奖她两颗糖。第三天,若幼儿A能保持一天内不咬人教师就给她两颗糖,如此持续五天,接下来的八天就隔一天奖一次,再往后每个两天不咬人就奖一朵红花。每逢星期一可相应地缩短奖励时间,并提高教师提醒幼儿有奖励的次数。在第三天后的任何一天若幼儿保持全天不咬人则可撤消对幼儿A的孤立,鼓励其他幼儿与幼儿A做朋友共同玩耍。
(三)移情法。通过教学图片和日常生活现象,让幼儿关注并感受他人的疼痛,旨在让幼儿A明白咬人会给他人带来伤痛。
    另外,给幼儿A加大活动量以释放多余的能量,发泄积压的不良情绪;调查发现、容易发生欺负行为的情景依次为:受欺负之后、受到老师批评之后、与人关系不好的时候、嫉妒时、无聊时、觉得对方愚蠢时以及遇到挫折时,等等。所以要给予幼儿更多的关注,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幼儿自由地玩耍,减少冲突的发生;建议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引导幼儿多通过语言来表达感情和解决问题。
五、评析
(一)成效
幼儿A在第一周内咬人的次数骤减,第二周的第一天有反弹现象,但到第三周幼儿A情绪较稳定,并能够请求老师帮忙解决冲突。第三周幼儿A表现良好,第四周再次出现咬人的现象,经教育能认识错误并保证改正。幼儿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反弹现象是正常的,这需要老师耐心教导和长期的关注。
(二)体会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常见的不良行为,在幼儿园教育中经常遇见,但教师对幼儿的每种不良行为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适当的教育,将这些不良行为扼杀在幼苗时期。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遵循利己然后利他的顺序,因此在处理攻击性行为时不仅要关注被攻击者,也要关注攻击者的心理感受,他们从利己出发,只是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而已。教师要使攻击者发泄消极情绪,接受道理与批评,也要从幼儿利己的角度去考虑,否则会使幼儿陷入一个判断准则混乱的困境。
 
 
 
作者简介:
陈泽梅,2008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现任教于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幼儿园,《浅析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教具及其使用》获“2009年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三等奖,参与的《幼儿情绪识别、控制与表达能力的研究》课题已被批准列为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的2008年度研究课题。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