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探究更真实”引发的思考
山东潍坊高新 侯晓辉
摘要:英语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真实探究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如何让探究更真实,更具实效性,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变“强加” 为“引导”;问题要“小”而“精”;时机要“准”;内容要“真”;形式要“活”;过程要“引”;结果要“辩”
“如何使探究更真实”引发的思考
————山东潍坊高新双语学校 侯晓辉
英语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然而,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许多英语老师自始至终都扮演着“导演者”的角色,所有学生的探究活动都在老师的预料中进行,这是否使探究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还有老师在布置探究任务前,没有很好的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好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就匆匆布置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这样的探究,又能有多少实效性呢?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如果选取的探究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教师又没有给予正确及时的引领和指导,是否会取得预期的探究效果?课堂探究如果只是形式单一、一味地进行小组讨论,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发挥出巨大的学习潜质?其探究的意义又表现在哪里呢?如果在探究之后,不等学生发言,老师就迫不及待的公布探究结果,会不会使探究的意义流于形式?这种种疑惑,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一、真实探究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思考一:
1)探究课题由老师强加给学生,或脱离学生本身生活实践,这样的探究问题往往空洞乏味,很难引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使探究活动失去它应有的真实性。
3)在探究活动中,老师尽职尽责地扮演着“导演者”的角色,学生的每一个探究步骤,甚至是每一个探究结果,都是老师所预料好的,都在为老师的下一步授课活动埋下伏笔,这样的探究活动,看似行云流水,一气哈成,但学生们又能从中收获什么?获得什么样的体验呢?
思考二:
伴随着课改的推进,老师们的教学观念都有了很大转变,非常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但有些时候往往矫枉过正,一味强调自主,忽视了老师的指导,因此反而出现学生不知所从或盲目探究,结果其探究过程和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收效低微的情况。探究的意义也基本流于形式。
思考三:
在每次探究活动之后的总结里,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老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小组“探究”,在公布探究结果时,“聪明”的学生总能答到“点子上”,即紧紧围绕老师的授课思路走;而有些“笨”学生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不符合“老师思路”答案乱说一气,“有经验”老师总能巧妙地绕过这些问题,并能很快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要进行的正课中来,但同时,不禁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要学生进行探究,那么探究的结果自然不会千篇一律,如果一味避重就轻地回避意见不同的问题,能体现出课堂探究的真实性吗?
思考四:
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往往喜欢让学生们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然后,个别学生代表发言,在这种活动过程中,不乏出现有学生 “搭便车”的现象,他们并没有真正投入到课堂探究活动中来,所谓的探究,实际只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小组活动,而根本没有真实的探究学习在里面。
二、如何让探究更真实,更具实效性,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其基本流程为:情景——问题——探究。教师把情景作为产生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确定一个中心问题作为“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问题的解决为整个学习过程的驱动力,学生根据问题的性质提出研究问题的方案或假设,验证方案,应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探索、研究、证明,从而亲身体验知识和规律的发现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
1.是“强加”还是“引导”?
设计探究的问题,不应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强加于学生,而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如:运用悬念、实物、故事、录像、描述、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某种现象发现问题,从而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才可使学生感到更真实、更亲切,学起来更轻松有劲,也更易理解、接受。探究前要让学生对探究的必要性有所感受,使学生明确探究的任务和目标。提出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
2. 问题要“小”而“精”。
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所提问题高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会感到高深、困难,或者不知从何入手,会出现退缩、呆滞的情况;反之,如果重复甚至落后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也会觉得没挑战性,对新的问题或任务不感兴趣,缺乏探究欲望,失去探究热情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内容或主体本身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联系学生周围的、身边的,他耳闻目睹的,看得到、听得见的内容。
3.“导演”?“放任”?
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如果仍然霸占着课堂的主动权,担纲着“导演者”的角色,显然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但是否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放任自流?事实证明,更是不可取的。课堂上的探究低效甚至无效,通常就是这两种情况造成的:一是过度强求自主开放,探究前要求不明确,致使学生不明所以,不知所从;二是忽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学生开始探究后就放任不管,结果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而受阻,或偏离主题,遭受失败。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在探究活动中必须处理好学生的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教师把活动或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我们是在做什么,应当怎么做”,以适应学生具体思维的特点。另外,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设想也需要老师帮助整理、归纳、选择;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分析、解决,引导学生的思维。只有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才能既保证学生的自主发展,又避免学生探究受阻,使学生获得更好发展。
4.人人探究,人人说
对于学生在探究获得结果的情况,包括其行为、做法、意见、想法,提出的观点、“成果”(不一定是完美的)等,如果按照严格的、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自然是漏洞百出的。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个探究未知和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有很多的差错和不足,而且,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领悟、感受和体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瑕疵和缺陷。过高的要求只会扼杀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变得顾虑重重,缩手缩脚,丧失开拓创新的勇气。要让学生“敢说、爱说、会说”,鼓励人人发言,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表现不突出,发言较少的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和班内交流,个人交流与小组交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交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不要因为学生说不好,或与自己的教学思路有悖而打断学生、代替学生。通过激励、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善于挖掘学生交流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为其吸取营养,体会交流的作用,逐渐养成喜欢交流,乐于交流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说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怎样说完整、说清楚,使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交流不只是展示结果,更重要的是展示过程,交流也不只是介绍怎么做的,还要介绍怎么想的,展示思维的过程,同时还要学会正确评议别人,恰当地提出不同意见。它是一个回顾、总结、反思、评议的过程。这样通过一个长期过程,我们的学生就会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5.内容决定形式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所以大部分课堂上的探究形式总是以“热热闹闹”的小组活动出现,很少出现“冷静思考”的“探究活动”,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又总是由内容而决定形式的,需要理性思维的语言知识的探索就需要冷静的独立探究;需要汇集集体智慧的学习方法的探究则需要群策群力;而只有通过大量操练才能找到语言规律的知识,就需要小组讨论、全班展示、教师汇总等多个环节了……
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探究”小策略
1. 探究时机要“准”
在授课过程中,运用悬念、实物、故事、录像、描述、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高涨,从而达到最有效的探究效果。 在教学 “We visited lots of places”一课时,首先从网上下载了几幅极具中国特色的文物图片,并引导学生:“Where are they from?”学生自然会回答“They are from China.”我又问“Where are they now? Do you know?”学生会肯定的回答“They are in China, of course.”当我告诉他们答案是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情:“这怎么可能呢?中国的文物不在中国,又能在哪儿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引导学生开始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讨论,同学们不但学会了英国的名胜“Big Ben / the British Museum / London Eye …”,还了解了中国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从而焕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心。
2.探究内容要“真”
“探究”,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课堂,启发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而提出问题,在通过认真的思索,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教学(三年级起点第八册) Helen Keller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真实的体验到Helen Keller的伟大,我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 蒙眼按指令做动作;捂耳,看嘴形做动作; 不用嘴,自由交流2分钟,搞清楚对方要表达的内容。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在听不见、看不到、不会说”的多重残障下,Helen Keller是如何成为残疾人甚至是正常人的“楷模”的。由于有了游戏中的亲身体会,学生们对要探究的内容充满好奇,真实的探究任务,也极大的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探究活动,更进一步加深了对Helen Keller认识,从而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3. 探究形式要“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曾无数次地被学生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所感动,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将他们的智慧运用到攻克课堂教学的难点上来呢? 在教学中,我运用课内外小组探究——“征集学习好方法”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智慧的潜能,有效地解决了一些教学上的难点,
1) 自编儿歌学单词
在学习科目名词时,为了让学生能牢牢记住这些单词,孩子们自编的儿歌就朗朗上口:“English English ABC, Maths Maths 123,…;四季儿歌:“Spring, spring春天到,百花开鸟儿叫;Summer summer夏天到,小朋友海边去洗澡…等
2)“音——形——意”结合巧记单词
学生在记单词时,总会感到枯燥无味,而且,有些单词还特别容易混淆,真是让人头疼,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探究活动小组还真发现了不少好办法,如:同学在刚开始记单词时,“one”这个单词就有好多同学记不扎实,不是写成“oen”就是“neo”,通过探究,有人发现:如果把它想象成“一个蛋(o)从一扇门(n)中钻过就变成了一只鹅(e)—— one”是不是就不容易忘了?再比如,学生在学习了“cheese奶酪”和“chess国际象棋”后,特别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是学生们的探究帮了大忙:“cheese”想象成“在车(che)上,两只鹅正在与一条蛇争夺(e-s-e)奶酪”;而“chess”则想象成“在车(che)上,两条蛇(ss)正在下国际象棋”,瞧,难点的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3)探究游戏,趣学音标
识记音标,对小学生而言,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但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又是极为重要的。为了增强学生学习音标的趣味性,我引导学生探究出几组音标拼读游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游戏一:“找朋友”,让学生头戴音标头饰,元音辅音交叉围成一圈,随音乐行进,音乐停,按老师口令或二或三找结对的朋友,并将拼得的音标进行拼读,拼读正确者获胜;
游戏二:“鸡妈妈闯关”:头戴辅音[p]头饰的“鸡妈妈”带领一群元音“鸡宝宝”闯“辅音城堡”关,要想过关,鸡妈妈必须用自己的辅音[p]与鸡宝宝的元音和“城堡”中的辅音拼读正确方可;
游戏三:“击鼓传花”“花”内装满了音标词,音乐停,手拿花的同学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抽一个音标词,若拼读正确,则为小组获得一分。紧张有趣的游戏,强有力的竞争氛围,亲密无间的小组合作,让学生们的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得以激发,从而使枯燥的音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4.探究过程要“引”
学生的探究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如果因为是学生自主探究而忽视或无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势必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放任自流,以至于毫无效果。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⑴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征,随时帮助学生把握探究问题的难度,并根据现实条件帮助学生分析探究的可行性。
⑵ 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常规步骤有序进行探究活动,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讨论偏离探究的主题,从而使探究效果锐减。
⑶ 随时关注并及时处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推理过程中的片面性、信息处理的不完整性,学生动手实践时的安全问题等等。
5.探究结果要“辩”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教师要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研究结果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如果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不同,教师应尽可能多的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论辩,所谓“理——不辨不明”,在学生争辩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更多地感受真实的科学探究的快乐和过程。
作者简介:
侯晓辉,女,中共党员,1994年毕业于昌潍师专英语系,潍坊高新双语学校英语教师,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十佳少先队辅导员”,潍坊市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能手,骨干教师。
曾多次获区英语优质课一等奖,2008年,为省现场会提供观摩课;所撰写的论文《让兴趣贯穿英语课堂的始终》获全国一等奖;2009年6月获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获省多媒体网络课件评比二等奖……
2008年参与《有效上课——问题、探究与对策(小学英语)》(光明日报社出版)一书的编写工作,撰写稿件并担任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