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浅谈如何让音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音乐   情境  培养     兴趣
                                                      浅谈如何让音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广西上林县木山乡厂圩小学校 黄荣恩 
   摘要: 把音乐融入语文课堂, 以乐带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
关键词: 音乐   情境  培养     兴趣
学科本无界,相融也生灵光。音乐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语言,不分肤色,不分国籍,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只要有听力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总不会排斥音乐。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堂,虽然也有语言生动的文本,也有催人泪下的故事……但是其呈现形式往往都是枯燥无味的!若把大家都感兴趣的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就会生出智慧的灵光,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保证学生听课的集中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不断改新,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培养审养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一、用音乐导入新课,促使学生感悟文本
    用音乐导入新课,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历史,用心去领悟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教材是历史题材的文章。由于年龄和环境的因素,学生对那一段历史没有太多的理解和感受,很难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而难以投入学习。因此课前我事先准备一些主题凝重或雄壮有力的曲子,课上以乐带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
    如在导人课文《艰苦岁月》时,我特意播放了名曲《过雪山草地》,在深沉雄壮的旋律中,同时我用严肃沉缓的语调介绍红军艰苦的革命历史。有了这样形象的音乐泻染气氛,加上教师激昂沉缓的语调,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的抓住了,情感也投进来了。当然,这时的挂图也不要忽略,在三者的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不但感知了课文的历史背景,也理解了红军的伟大精神,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也融入课文之中,好像自己也变成了红军战士和大队人马一起跋涉于革命战争年代那凄风苦雨之中,从而很自觉地投入学习状态。
    又如我在讲授《飞夺泸定桥》和《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两篇课文时,授课前我就分别播放了《飞跃大渡桥》和《突破封锁线》这两首乐曲,音乐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势不可挡的气魄,表现一种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这样的音乐气氛中,教师因势利导,适当给学生提出一些悬念,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很快就集中精神投入学习课文中来。
    音乐本身就是开拓人们的思维,发挥人们的想象,并且有些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并没有固定,随你自己想象和理解。学生不理解这些音乐的内涵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感梁。可能又有人问,不理解何来感染?这就是音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就算你不去理解它,在那种强烈浓厚的音乐气氛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感染的。若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受到的感染那就是至深的感染了。所以,无须为学生能否听懂音乐而担心。
二、用音乐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理解中心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和时代背景的不了解,学生很难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本身的内在含义,故而学生学起来就显示得枯燥乏味。针对这些情况,我把我所教过的古诗按其内容进行归类(如咏物抒情、童心童趣、感时伤今等等),每种类配配以风格相近的音乐。
    如讲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我在教室里轻声播放了一首古筝曲,用音乐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曲子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在这种的伴奏下,教师用诗化的语言朗诵诗句,讲解诗意,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细细体会诗意,体会感情。又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名诗时,特别是最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先让学生欣赏一首古琴曲《高山流水》的高潮部分,高亢激昂的琴声把瀑布从高山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种生动形象的音乐气氛中,虽没有亲眼目睹瀑布的场面,但也可以感受到瀑布的气势了。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两句诗意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终生难忘。
    在恰当的音乐背景衬托下,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诗意,更理解了诗之美在一睚现代作品中,音乐同样可以烘托气氛,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为了突出长安街当时那种悲壮、凝重、肃穆的场面,为了渲梁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怀念和依依不舍的沉痛心情,我特地挑了一首《哀乐》给学生播放。伴着音乐,我倾注了全部感情去朗诵,讲解。听着听着,孩子们都被深深感染了,眼里含着泪水,这泪水是从孩子们的心底里流出来的。从这些例子来看,音乐的感染力实在很强,用它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无疑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活力。
三、用音乐形象的旋律,帮助学生记忆积累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背唱一首歌曲比背诵一段课文容易得多,并且背得很牢。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课文的语言文字没有音乐的形象性,而一首歌曲有生动形象的旋律,容易上口,也容易记牢。我根据这一特点,学生在朗读要背诵的片段时,我就挑选一首乐曲至始至终给学生播放,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和着旋律来朗读,一直到他们会背为止。不同的背诵内容配以不同的曲子。经过这样背下来的课文质量很高,表现在背诵准确流畅,有感情,记得牢。一学期来,我对学生进行检测,不管我播放哪一首乐曲,学生就能准确地背出相应的课文片段,这就说明学生对背诵的课文记得牢,记得准,充分表明了音乐所起的作用。
    四、用音乐启迪心灵,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较注重音乐对学生心智、性格、语言表达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近音乐,让音乐为语文教学服务。为了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常利用晨会、队活动课甚至课外的时间播放一些名曲给学生听,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等等。听完了即兴表达内心的感受。每当此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写作文是学生最头痛的事情。的确,作文是综合知识的运用,平时如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写出的文章不是词藻堆砌,就是空洞乏味的流水账。作文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可是学生的生活空间实在太窄了。又由于客观的原因,教师不可能每次都带学生回归大自然,学生凭空想又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这时,不妨借助音乐,利用音乐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为他们创造写作材料。
     五、学生边听音乐,边作文。
作文写完后,效果很好,同学们都能做到故事完整,层次分明,内容具体,还有不少的学生能抓住兔子和乌龟当时的心理来描写。除此以外,本人还为学生设置了不少的音乐作文,如《百鸟朝凤》,写群鸟跳舞或写春天之景;又如《苗岭的早晨》,写早晨之景,等等。所有这些训练,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六、用音乐渲梁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种本领的动力。要使学生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兴趣这种内在的动力是不能忽略的。那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当然方法很多。本人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和实践,发现用音乐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非常好,兴趣特别浓。记得99年我任教四年级的一个班,这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对语文的学习毫无兴趣,以至语文成绩普遍很差,表现在:(一)作业普遍马马虎虎,写字潦草,字不成字;(二)每次生字听写大多数不及格;(三)晨读不爱读书,朗读水平很差,读的快的像和尚念经,读得慢的像蚂蚁爬行,毫无感情;(四)课堂气氛冷清,都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个别常走了神。
    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本人都用了很多办法,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后来本人就从音乐方面着手,居然唤起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每节语文课我都安排一些适时适量的音乐,利用生动形象的音乐渲梁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了;其次,在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方法,音乐又成了“救星”。我在给学生指导朗读的时候,都给他们播放合适的音乐。
    起初,教师和着音乐给他们范读,做了示范,他们觉得很新鲜,于是他们学着教师的模样试读起来。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和着音乐朗读课文很好玩。于是,每天晨读我就改变以前的自由读、小组读的方法,要求和着音乐全班朗读。他们的朗读兴趣就这样培养起来了,朗读水平也跟着不断提高。至于他们的写字训练,每节练字课我都给他们播放一些节奏缓慢旋律优美动听的曲子;每课的生字抄写,统一在教室里听音乐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写字水平普遍提高了,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提高得很快,他们的语文成绩也随之跟上来了。
    另外,本人在教绕口令时,都给学生配以节奏。学生一面学着老师用双掌打节奏,一面朗读绕口令。起初节奏要慢,要求读准,随着程度的加深,节奏逐渐加快。跟着节奏朗读绕口令,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因为这种教学法给以学生新鲜感,而且,在明快有力的节奏的刺激下,学生特别兴奋。所以,用音乐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愧是一种“良方”。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语文与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互相弥补,互相促进,只要我们坚持让音乐起进语文课堂,我坚信学科本无界,相融也生灵光。
注:本人长期从事农村山区教学,教学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较低,望名师给予指点为盼.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