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让学生在开放式课堂中学会学习-从《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谈教法的改革
                                 让学生在开放式课堂中学会学习
    ----- 从《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谈教法的改革
 宜昌市三峡高中 赵彩霞 
      正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展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试图改变以往课程难、繁、偏、旧的倾向和单一的课程结构。在教学观念上,倡导开放、民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自主、体验;在教学形式上,充分体现多样、互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专注知识的传授,淡化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特别是对学生探索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偏少。根据“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一些传统、成熟的教学方案进行大胆的创新,强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性探索,在重新设计的教学方案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化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乐趣,让学生在实验探索、问题探究中学会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及所发生的反应;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和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通过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归纳知识的能力;③通过组织交流、讨论,培养发现新问题,深化认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的建构,从而提升能力,构建积极和谐的研究性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品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离子
方程式
表示方法
书写步骤
离子方程式
表示的意义
①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②由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
阅读教材
归纳总结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实验探究
3.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四个实验大组,提供如下的药品试剂和仪器。
试剂:CuSO4溶液、NaOH溶液、酚酞溶液、HCl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KCl溶液等试剂; 
仪器: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等实验用品。 
教学环节

模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向Ba(OH)2溶液中逐滴滴加H2SO4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并解释原因。
创设实验情境,既巩固了电离的相关知识,引入了新课;同时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埋下了伏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板书】1、离子反应:离子之间的反应
多媒体投影(学生思考交流1)下列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
A、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B、氢气还原氧化铜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
D、Na2SO4溶液和BaCl2溶液的反应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学以致用,巩固离子反应的概念
 

模块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引导学生回顾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设问:你认为这类离子反应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的药品试剂两两混合,设计实验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组别完成表格实验,并各自陈述实验现象。
回顾初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引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思考、回顾

类型
 组别
实验现象
结论及
化学方程式
生成物
特征
1
+
无明显现象
不发生化学反应
 
白色沉淀
 
沉淀
(难溶解)
蓝色沉淀
 
2
+
蓝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不发生化学反应
 
3
+
无明显现象
不发生化学反应
 
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气体
(易挥发)
4
+
无明显现象
 
(难电离)
有明显现象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
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提交方案,相互评价,实验验证。陈述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模块三: 阅读教材,构建知识
【板书】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的物质。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引导归纳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展示自己的方案,相互评价,最后选择酚酞实验验证。
针对第四组学生的陈述“无明显实验现象”;要求学生探
究可以观察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化学方法。
针对第四组学生的陈述“无明显实验现象”;要求学生探
究可以观察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化学方法。

教师适时指导,结合实例:Na2SO4和BaCl2溶液反应为例,具体讲解。
【导思】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这种变化过程如何表示呢?
【板书】3、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过渡】如何书写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呢?
【板书】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归纳书写步骤:
写、改、删、查。
通过讲解,使学生感受:写——基础;改——关键;删———途径;查——保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知识的能力。
学生聆听
引出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

模块四:拓展应用,提升能力

【多媒体投影】
(1)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A.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Ca2++CO2+H2O=CaCO3↓+2H+      (    )
B.氢氧化镁与稀盐酸混合:  
Mg(OH)2+2H+=Mg2++2H2O      (    )
C.氢氧化钠与稀硫酸混合:  
2OH-+2H+=2H2O                      (    )
(2)写出与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交流、讨论,总结方法
巩固本节课所学
知识,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提问】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不同的层面来归纳。
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引导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大胆发言,气氛相当热烈。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总结:
(1)知识上:学习了离子反应的有关知识,掌握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明确了离子反应表示的意义;
(2)方法上:初步学会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和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方面:体验了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乐趣,品味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严谨的学习态度,提升了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课后反思
⑴成功之处:
①设计理念方面: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现代教学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实验探究,发现规律;阅读教材,构建知识;拓展应用,提升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既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构建知识的现代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
②三大创新亮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性教学”、“生成性教学”。
创新点之一:情境实验
教  材
处 理 方 法
将Na2SO4溶液分别与KCl、BaCl2溶液混合
向Ba(OH)2溶液中逐滴滴加H2SO4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缺点:反应涉及物质多,理由不充分
优点:反应涉及物质少,理由充分
  
创新点之二:实验探究
教  材
改 进 措 施
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然后再滴加稀盐酸
①NaOH溶液与稀盐酸 (无明显实验现象)
②实验探究:有明显实验现象→选择性实验验证
不足: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没体现现代教学的探究理念。
优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探究理念。
 
创新点之三:H++OH-=H2O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H2SO4与Ba(OH)2 反应 ———?——— H++OH-=H2O
传 统 做 法
教师直接评价→灌输式教学
不足: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改 进 措 施
学生先写→发现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优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体现新课程的“生成性教学”。
 
⑵不足及改进措施:
由于学生的实验基础、动手能力不同,在实验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规范性训练。
经教学实践证实,本教学设计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处于引导、参与的位置,进行探究性教学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允许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完成研究,但绝不等同于放任自流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并能将研究活动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自然就突出了新课程的教学特点。
 
(本教学设计荣获2009年宜昌市说课竞赛一等奖;湖北省二等奖)
 
附:作者简介
赵彩霞 女   宜昌市三峡高中化学教师  
曾经多次被学校、当地主管教育部门表彰为“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先进个人”、“三育人能手”、“三八红旗手”、“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等;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区、市级公开课、示范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联系电话:13872609655  
E-mail:zhaocaixia0921@163.com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