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 水到渠成
——浅谈实践创新教育的趣、情、智
江苏省姜堰市陈春东
关键词:实践性、主体性、情感、兴趣、智慧、激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智慧
现代科学教育的两个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学习者的主体性”。其中,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强调了开展实践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于教学理论的叙述也明确了“主动学习的学生是最成功的学生”这一观点。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走向主动学习这个成功的方向,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要打破僵化的传统,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形成一系列完整科学的体系,这一体系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具有可行性和渐进性。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三激”教育就可以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中,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三激”教育是指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智慧与创造力。“三激”教育是学科教学中的三个重要环节,三者即前后相因,又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一、“激趣”教育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是引导学生迈入学术天堂的第一阶梯。
1、激发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人在一生中是否能有杰出的表现,如果除去遗传因素,兴趣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的成长过程都与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达尔文对生物学的兴趣,聂耳对音乐的兴趣。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培养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因此,兴趣的培养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兴趣的作用之一是促使人增加从事某一活动的时间和能量。因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主观认识倾向,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从而促使学生去挤出时间来学习他所感兴趣的内容,由于兴趣所在,学生的心理上有此需要,就会挤出课余甚至是吃饭、睡觉的时间。我们可不能小看这挤出来的时间,由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同,每人所投入的学习时间也不同,日积月累就造成了学生间明显的差距。
兴趣的作用之二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个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的时候,就会全神贯注,效率大大提高。一个对学习感兴趣的人,他在做作业时,放电视、甚至有人吵闹都影响不了他;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在做作业时往往容易把注意力分散到周围的事物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兴趣的作用之三是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当今的世界竞争激烈,在一生中遇到几次乃至几十次挫折是很正常的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一样,考试失误、老师批评、评三好生落选等等都是挫折。只有对学习有兴趣的人,才会不怕困难,用顽强的毅力迎难而上。这种意志品质可以终生享用。反之,学生若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他的学习将非常被动,是老师逼着他学,他是为父母而学,这将会使学习变得事倍功半、劳而无功。
2、培养兴趣的手段。
激发兴趣的方式分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类。
课堂教学是激发兴趣的主要场所,其主要手段有:A,结合心理特点、做有趣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B,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举一反三”提高教学效果;C,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D,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等。
课外教学是激发兴趣的必要补充,能起到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主要方法如实验、参观、观察、实践、辩论等等。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通过一两节课解决问题,尤其是我们面对的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特别强,他们的兴趣很容易激发,但处理不好,其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会很快消失或转移,因为学生感情脆弱,意志不坚定,对待成败异常敏感,经不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学习情绪容易出现大起大落,所以教师应做到:“察言观色”善于“驾驭”学生的情绪。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握提问的技巧、控制练习和考核的尺度,使之尽可能较长时间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持之以恒,必然会收到效果。
二、“激情”教育是学习的强烈催化剂,是促进学习的巨大推动力。
1、激发情感的作用。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深刻影响和调节认识过程的重要条件和精神力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具有积极的情感,这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正如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把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曾比喻为池塘与水的关系。他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因为它具有动力作用。事实表明,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影响其学习成果与成才的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智力,而是非智力因素。世界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刚上小学时傻淘傻闹,功课很不好,考试总是全班倒数第一,有一次老师讲“1+1=2”时,他拿出一支麦芽糖,用手掰成两截又呵热气粘成一根说:“这不是1加1等于1吗?”为此,教师训斥他是一个“愚钝糊涂”而又“捣蛋”的“低能儿”,并把他赶出了学校,以后是他的母亲担起教他学习的任务,培养起他对科学的兴趣和情感,终于使他成长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可见,良好的情感教育对一个人的潜能发展是多么重要!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充分信任学生的潜能,对学生多鼓励而不是责骂,把其成败归因于是否努力而不是智力。学生一旦对学习具有积极的情感,喜欢学习,就为他们学好“双基”和开发潜能开了个好头
2、激发情感的手段。
首先教师自己要对所讲的内容带有强烈的情感,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使教学手段充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课堂上的主要手段有:A,加强师生的情感意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情感。B,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情感。C,选择生动事例,激发学生情感。课外的主要手段如:A,爱国主义专题讲座;B,参观名人纪念馆及其它教育基地;C,参与重大活动,享受成功的体验。等等。
三、“激智”教育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是走向“创新”的关键一步。
激发了智慧也就会激发创造力。所谓创造能力,是指在一定动机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人皆有之,教育是使人的创造能力得以涌现、发挥的决定性条件。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把创造性人才视为社会珍宝。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是不可想象的”。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做到:A,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气氛;B,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C,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D,创设美的课堂环境;E,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课堂外激发学生智慧和创造力的手段有:A,指导学生写小论文;B,鼓励学生的小发明;C,发表作品;D,开设研究性教育课;E,辩论;F,研究成果展览。等等。
激发智慧和创造力要突出一个“新”字,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上升到“创新”的最高境界,这是“三激”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最终目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大批创造型的人才,成了当务之急。明天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就是今天在校的学生,明天生产力的水平如何,就看今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如何。
四、“三激”教育的内在联系。
激发兴趣、激发情感是激发智慧和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没有浓厚的兴趣和情感,就不能达到入迷的程度,便不会有灵感出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兴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强烈的兴趣和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会像磁铁那样紧紧的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所以,兴趣是创造之母,情感是创新的催化剂。
学生和学习过程是“物”(学习客体)“我”(学习主体)的接触过程。如果说激发学习兴趣还着力于“物”的话,那么激发学习情感则主要着力于“我”的情,两者相互渗透,做到了学习中物与情的统一,达到学习中忘我的境界。学习客体是学习主体兴趣和情感的来源,学习主体的兴趣和情感反过来又不断作用于学习客体,两者相互作用,不断升华,最终激发了智慧和创造力,产生了创新的成果,达到了创新的目标。不断的创新又促进学习主体个性化的形成。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笔者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了“三激“教育,首先激发兴趣,接着激发情感,最终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创设情境,唤醒质疑意识;联系实际,激励创新思维;多方反馈,鼓舞成功欲望;寓情于境,寓情于思,不断提高,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