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浅谈数学中“模拟性研究”教学模式
                                  浅谈数学中“模拟性研究”教学模式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马江中学  蒋红艳 谭小芳
    摘要:“模拟性研究”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回归为探索新知识的原型,让学生亲自探索新知识,成为“发现者”,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主体,自信心,思维模式,步骤,条件。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再创造”的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结论。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思维过程)的教学,而不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教学。教师应努力把课堂教学回归为探索知识的原型,把学生带入探索性情景之中,让他们自己探求新知识,成为“发现者”,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探索了把数学教学设计成“模拟性研究”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蕴藏财富其中》中明确指出:“教育使命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的潜力。”《新课程标准》一书中也提出: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扩大学生自我学习的自由度,为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自学能力,以激励学生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地讨论,争论,发表自己看法,提出质疑,使学生都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以这些现代数学教育思想为理论依据,构建了“模拟性研究”这一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
  “模拟性研究”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自始至终要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2、              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精心设计“小科研课题”,让学生亲生经历对新定义、新结论、新课题思路及方法的探索,消除他们对数学科学的“神秘感”获取成功体验,从而逐步树立起能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              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数学思维模式就象学习数学事实那样重要。”“模拟性科研课题”的实施能够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今后从事各类工作所必备的心理素质,这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教学设计步骤
   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是:提出解决的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分析、研究、处理有关数据——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的四步教学模式。
四:教学实施条件
1、              教师。教师即是合作者又是“导演”,所以教师行为应具有以下特点:〈1〉指导性。“权威态度”是学生创造潜能的极大障碍。教师要由权威性的传授知识转向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怎样学习。〈2〉激励性。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出错,允许保留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自我评价,给他们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真帝。〈3〉创造性。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作“技术处理”,精心而创造的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2、              学生。作好课前预习,课堂上勤于思考,敢于至疑,积极讨论。全体学生因应逐步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平时在训练下形成一定的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活动方式。教学活动方式主要是:分小组讨论式。教学前, 教师可跟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确定前后左右4名或6名同学为一组,指定一名能力较强学生为组长,组建“问题探讨小组。”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把大量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一些疑点难点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正确或近似真理性认识。
总之,把数学教学设计成“模拟性研究”的教学模式,关键是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方式。为学生营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为他们创设发展空间,提供更多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
参考文献:   
 
1、中学教育心理学……………………………毛晋平
2、中学教育学…………………………………孙俊三
3、中学数学教学概论…………………………李淑文
4、走进新课程…………………………………朱慕菊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