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读”出来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  朗读   意义  步骤与方法
                                         “读”出来的语文素养
                                   福建省武夷山市   林芳茂
摘要:本文从语文教学的误区及形成的原因;朗读对形成语文素养的意义;朗读教学的一般步骤与方法等三个方面论述“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文素养  朗读   意义  步骤与方法
当今语文教学中让人困惑不解的是学生经过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学习,语文素养却让人汗颜。相反,在古代私塾里,学生经过短短几年的学习,语文素养却能得到很好的提升。究其原因,笔者私以为现在的语文教学“不读”乃百病之源。
凡是一个善于“读”,或是能够享受“读”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每当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到字斟句酌的准确生动、铿锵悦耳的优美音韵,口中读着那辞章妙语,恍如置身其中;耳边听着那文句的音韵节奏,或沉郁或飞扬,令人悦耳赏心,真的有迷醉的享受。
在电视电影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画面:私塾里的老先生领着一帮学生,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在读“三字经”。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一段描述私塾先生上课时的文字:“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那种痴学沉醉的神态让人凝然神动,心向往之。这种私塾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十分重视朗读,强调“书读而启蒙,其义自见,”因此也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了。古人是把进学求知,修习功课才叫做“‘读’书”。
而现在呢,国家素质教育提倡了几十年,学校依旧在大搞应试教育,学生大量的时间用于铺天盖地的作业与练习。甚至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还把月考,周考的情况作为教师的教学常规来检查(或许以后还有日考)。学生语文朗读的时间被大量的作业与考试挤占。笔者坚持认为语文素养是 “读”出来的(当然也包括默读等其它形式的课外阅读)!“做”与“练”完全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作文除外),是急功近利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这种观念用于理科或许可以,用在文科素养的提高上只能是死路一条了。
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的交往也更为重要。人们既要在众多的知识、信息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又要恰当地传达出自身感悟到的各方面信息。因此,语文教师对学生全面加强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必须突出朗读教学的训练。因为它是形成“传达信息”以及其它语文素养的基石所在。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呢?
首先,要改变观念,重视朗读,明了朗读的重要意义。观念是改革的先导。在教学中,某些教师由于受统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流于形式,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而没有认真发挥朗读的作用。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所以,教师应明确“加强朗读的必要性”的意义,并让学生知道。具体来说,朗读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有助于激发兴趣,加深文本理解。
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口而诵,心而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强调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有助于建立自信,提高表达能力1
 “出口成章”是对表达能力强的人的赞美,形容口才好的人文思敏捷、言语凝练,话脱口而出即成一篇文章。其说话的勇气和语言的积累都离不开朗读的训练。朗读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从而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学生坚持朗读,既培养了语感,锻炼了记忆,积累了语言材料,又会渐渐把文章的节奏默化成自己的节奏,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4、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朗读素养2。朗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巧。要教学朗读,首先教师就要读得好(具体的指导方法,下面有专项论述)。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刻苦学习,掌握一定的语音知识和朗读技能,认真搞好范读。范读有着重要意义,成功地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受人的效果,可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了解语句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的褒贬感情和写作意图,以激发学习课文的光趣。因此,教师要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例如:我范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朗读时语气语调欢快流畅,质朴稳健,并注意加强重音,激发出人们对春天无比热爱,热烈赞颂之情;传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感情。教师有了良好的朗读素养,才能自如地运用朗读手段,有效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对学生的朗读“授之以渔”,加强朗读训练与指导了。
1、与学生共同制定朗读计划。在制定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时,要体现出朗读计划,全书中哪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哪些是重点段落,这些文章具有什么语言特色?本期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事先安排好。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方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也能学得有数了。
2、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朗读清楚,吐字清晰,发音正确;其次要求自然流畅;最后要求做到感情深浅适度,对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力求吐字清晰发音正确基础上的自然流畅,而高年级要求能表达出所朗读课文的感情色彩。
3、朗读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我的做法是:(1)新课前预习读;(2)课堂上试读;(3)讲课中指导读;(4)课后布置读。当然,在这过程中,以多种形式诱发学生朗读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定期举办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总结报告会,经验谈,主题班会等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了朗读兴趣,给学生以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
另外,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给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指导3
比如,指导记叙性文体朗读时要考虑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人物对象的年龄性别、所处的环境、事情发展的情态等多种因素。在把握情感时要恰如其分,既不能平淡无奇,又不能过分渲染。尽量使用接近生活中的口语语调,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相反,抒情性文字的朗读则要渲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有的细腻,有的奔放,都要依据文章表达的情感来带动自己,来共鸣学生。只有让这些文字“动听”起来,读出作品的原生态,同时从“可听性”的角度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又从“可视性”的角度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这样的朗读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情感共鸣。
说明性文字的朗读则要求多一点客观冷静,少一点主观渲染;语调基本平直,切忌起伏过大;点送准确到位,喜怒不动声色;语速不急不缓,节奏不紧不慢;语气切忌夸张,保持从容自如。
议论性文字以说理的条理性和论证的严密性以及情感的充沛性(演讲)见长,朗读时情与理的处理就很有讲究。             
朗读诗歌就要求读得响亮、清晰、平仄分明,注意韵脚要稍微拖长,从而使其产生和谐的音韵美。
无法否认,长期的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说话、写作、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在朗读过程中,课文语言的逻辑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思想;课文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说话生动而有表情,从而形成和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平时要敢于让学生大声地读、大胆地说、大量地写。学了诗歌,可以搞朗读比赛,可以让学生练习写散文诗,并且结合比赛结果及时指导他们进行总结,写体会、写小报道等等。实践证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不但语言表达能力强,而且将来走向社会后的交际能力、创新意识都要高于朗读能力欠缺的学生。因此,朗读和说话能力、作文水平等语文素养是密不可分的。坚持反复诵读,使学生陶醉在朗读的情趣中,漫游在自由自在的写作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不可把朗读单纯当作一种扫除生字、癖词、难句的手段,也不能认为朗读是可有可无的环节。更不能把朗读作为“练”的唯一方式。语文教师要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把语言语基础知识和思想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突破重围》     王开东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2 
〔2〕《重视朗读训练》     王国选     中国教学研究           2006.5
〔3〕《让您的朗读更动听》 朱震国     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4
附:
 
 个人简历:
林芳茂,男,1969年12月出生于福建武夷山。1991年毕业于南平师专中文系,同年分配至武夷山市上梅中学任教。任教期间从事语文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工作达14年之久,为自己的教学,教研与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此,本人多次被评为市级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作、优秀教育管理者。成为一名学生热爱的教师和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是本人毕生的追求与向往。通过自学考试获取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后,本人多次参加了各种形式的骨干教师培训,并有幸到福州、厦门、上海等地学习培训,使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了很大提高。现依旧工作在农村中学教学工作第一线,是学校语文教育教学的骨干教师。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