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地理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河北唐山滦南方各庄    王德庆  
       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也是“与个性及社会心理现象相联系的情感力量和认知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只有教与学的双方在相互娱乐的情感交流中,才能使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智能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失衡现象违背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教学潜力的发掘受到限制,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下降,身心健康受损、个性片面发展等副作用日趋严重。为此,我按县局每章每节要拟教学反思的部署,与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如何发展学习兴趣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用现代化手段,增强课堂吸引力
众所周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实效,帮助教师做许多技术性工作,并且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学科内容多,课时少,结合地图学习尤为重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逼真。如在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时,首先用光盘放了一段国庆节期间,56个民族的代表各自身穿本民族的服装聚在天安门广场,为祖国的繁荣而欢呼的景象。然后教师形象的告诉学生: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许多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学习江河东流注入大海时,我首先说让我们跟踪水分子做一次有趣的旅行吧!然后放滚滚江河水流动的录音带来说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意,学生对几分钟的这次旅行产生极大兴趣,对接受我国江河大多东流有了感性认知。
二、重视课前导入,诱发学习兴趣
每上一节课,行之有效的课前导入可以有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导入新课的引言可以是情趣性的设问,趣味性的故事,自然百科探秘,幽默笑话等,这些都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例如: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时,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可以提示学生观察课本第16页图1·15“几种民族文字”作参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老师这里强调一个问题:并非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在学习“黄河的治理”一节时,设问式引入:同学们见到过“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吗?“天上”是什么意思?自然转入下游地上河是由于中游大量泥沙淤积的结果,引发了学生学习“培植中游植被”的兴趣。
三、情感关心,提升学习兴趣
“中等强度正情绪最有利于提高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具体认知过程的活动,有利于综合性只能和创造潜能的发挥,从而表现出情感在促进、优化认知活动的组织作用;而负情感或过强的正情感则会抑制、干扰人的认知活动”。教学实践中反思得知:学生最感失败莫过于回答问题出错而被讥讽,作业不好而被罚写,考试分数低被叫家长。这种做法破坏了学生的正常情绪,要么垂头丧气,要么愤愤不平而抵触,从而降低了学生智力水平发挥,影响学习效率。我在教学中一改年青时恨铁不成钢的极端做法,学生出错时耐心鼓励,引导其积极思考;学生作业做错,考试不佳时,认真帮其分析原因,找出漏洞,以引起学生对错误之处产生强烈体验,长久记忆。同时树立后进生和优秀生同样伟大的观念,适时给予鼓励,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
四、课中设疑,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中不失时机的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让学生思考,或让学生讨论,教师从旁点拨,使学生始终处在愉快的学习状态。例如:讲“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时,通过课本数字说明、文字分析和阅读资料形式,将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突出特点客观的展示给学生。这时巧设疑问:中国和日本相比,日本资源贫乏,人口密度大与中国,为什么发展这么迅速?这样会使学生积极探讨出,日本这个民族的自信心和靠高科技水平打开市场的结论,从而增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鼓励学生们富国强民的信心,对学生进行“危及教育”。
五、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补充内容”和“活动”等栏目,指导学生去阅读、补充与完成,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讲“众多人口”一节,首先请同学们参阅课本上的人口增长图表,算一算每节课时间里,中国增长多少人(29人×45=1305人)。每周要新增加一个小县的人口,每月要新增加一个大县的人口。这样,学生脑子里一下子建立起了中国人口“多”这个概念,然后再请大家回忆“苦难的母亲”那一幅漫画。由学生谈论含义,得出人口增长过快,使环境破坏严重、森林面积减少、草原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化等结果:使社会问题增多,教育、交通、住房、医疗、就业等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鼓励学生进一步分析: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和目标。又如:在讲第107页活动2时,首先应当让学生看图说话,描述桑基鱼塘的整个生产过程,并且最好能够再画出一副流程图。接着,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距学校2里的某村是本县建沼气池的试点),请某村的学生介绍自家建沼气池利用沼气的经过:主要是利用秸秆、牲畜粪便高温发酵产生沼气,并将剩下的渣子运到大田作肥,同时也请学生画出流程图。
两幅流程图如下:

桑叶
 


农民
沼气池
秸秆
供电
沼气池
耕地
粪便
肥料
桑树

 

塘泥
蚕沙
鱼塘
 

 
 
 
 
 
 

学生看过两幅流程图后,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存在哪些一致的地方?学生很容易得出: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都对环境没有损害,从而更好的体会本节标题中的“因地制宜”之内在含义。
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讨论是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讨论可以鼓励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观点是充分还是不足的认识,并且懂得对同一事情,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有利于概念知识的学习。一个成功的讨论需要有技巧、积极性。有三:①教师布置讨论本次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然后学生分工合作,按小组展开。②采取面对面形式,便于学生交流。③讨论开始要用特殊的、简单的、具体的观点,然后扩展到更一般的观点。例如:“在教学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内容时,教师面对86页图4·1进行点拨: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证明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由原来只利用自然的原始运输工具改为了利用人工制造的先进工具。同时也就此提问学生:三个阶段交通工具相比,哪个对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最大?说明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转入对五岭县变化的分析。学生分析了五岭县的自然条件后,问:当地适合发展什么经济项目?(山区多种经营、温泉旅游、煤炭生产)。转入第二幅图较之第一幅图基本建设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新增的铁路、公路是否发挥了作用?最后书中提到的“如何使五岭县进一步发展献策进言”。各小组自由回答。大家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此外,激发学生兴趣,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地里的认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