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语文提问艺术初探
                                                    语文提问艺术初探
                                             青海省互助县  魏福梅 810500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分层次、问题情境、等待时间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方式最直接,信息交换效率最高,反馈最及时,师生情感活动最丰富的一项教学方式。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信息反馈,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才能适时提出问题,使提问效果达到最佳?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要重视预习提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有效。预习仅有布置任务还不够,教师必须加强检查提问,检查提问时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要照顾到,这样才能把握好整个班级的情况,以便灵活调整教学的重难点,使教学过程更紧凑,更有针对性。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
二.提问要重视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应该给所有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对学生一视同仁,以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忽略成绩一般的或较差的学生。教师设定的题目要难易适量搭配,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站在自己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教师要结合回答,把握教学目标落实的情况,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当既抓住点又顾及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并以表扬鼓励为主。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三.要重视分层次提问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要重视分层次提问。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尽量让人人能参与, 个个会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比如,在学习《与朱元思书》一文时,对于课本上有部分注释的句子,我安排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翻译,其他人补充;课本上没有注释的,我安排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解释;对于像“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能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和志趣的问题,则安排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谈,教师做好点拨提示。实践证明,这种分层次问的方法培养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老师的关注、接受老师的鼓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这对后进生的转化和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四.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何为创设问题情境?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以增加视听体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使回答的问题更准确更到位。比如,我在教《背影》一文时,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问题:作者的父亲给自己买橘子过铁道时,为什么使用这样的动词“攀着”“缩”“微倾”?于是我先播放一段视频来演示整个的过程,同学们观看之后感受颇深,父亲关心孩子的一种深情,通过这些动作深刻的表现出来,学生得到了真切的情感体验,由此产生的理解更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如果离开这种生活情境来谈理解,认识一定很肤浅。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要重视适当增加“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罗伊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的回答变长;(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时拔苗助长,不等学生思考,也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看学生回答不上来,便急着给予点拨,仓促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冲突。而冲突解决的过程正是多种思维相互碰撞产生智慧火花的过程,这一关键环节的草率结束,让学生的思维刚想启动便关闭,正是因为这些刚想启动便关闭的过程,造成学生的思维不能向纵深发展,有的仅是浅尝辄止,并不断反复,这样学习的结果可想而知。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增加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学会等待,不要怕冷场,不要怕卡壳,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之中,突出他们的主体性地位。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营造平等交往、民主和谐的氛围,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富有成效。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