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优化探析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优化探析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陈坤林   51504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 ,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作业与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优化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后,在过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上精心整合而成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说教成分多而可操作性少,教学与考核方法过于单调,无助于学生将科学理论内化为其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因此,该课程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作业与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1.转变教学理念
目前,“基础”课的教学主要以知识灌输和传授为中心,启发少,学生被动听课,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实效性不强。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育灵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1.1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的潜能和主体性的发挥,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成为21世纪中国时代精神最本质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正是一种发展人的教育,其核心是个性的发展,而课堂是开展个性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在课堂中尽可能创设情境,为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创造条件,激励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实现其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自强 、自立等品质的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
1.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教育教学中仍不乏一些不和谐现象,例如有些教师在授课中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进行训导,竭力传授,单方面地以权威自居,学生的感受体验被忽略。这必然导致师生之间、教学之间沟通的阻断,抑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建立起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平等、自由、理解、包容、尊重、信任的氛围下,充分调动其求知的欲望,塑造开拓创新的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更新教学内容
2.1教学内容应服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
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学应把学生定位为即将走向职业基层岗位的应用性人才,把教学内容定向在为职业基层岗位服务,结合基层岗位的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突出具有针对的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符合基层岗位要求的理论素养与思想道德及法律素养。
2.2教学内容应切合学生实际。
    目前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基础”课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备的知识,然后靠自身的实践,内化为良好的修养和素质,其教学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关键,要同时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根据教学对象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对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给予科学的合理的引导;而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进行科学的调整、选择和取舍。例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教育特点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最直接的体现。现代职业观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的一般内容,还应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到行业层面,对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它们的特点而有所侧重,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让他们了解即将参加的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使之能够形成自身的价值判断,这对将来从事这类职业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拓展。
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还应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将理论研究方面的新成果、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问题、典型案例以及国家新颁布和修改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及时传授给学生,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
3.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恰当与否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到该课程的预设目标能否实现。“基础”课所面临的21世纪的时代特点,赋予课程以新的使命和丰富的内涵,也对它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变革的要求 。
3.1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构建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长期以来,“基础”课的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等方式将知识传递、灌输给学生,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它是一门考查科目,其理论内容不能转化为实效性技能和内在素养,对该课程持轻视的态度。针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本课程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书本知识,更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强化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以获得丰富的经验。教师不仅需要关注所教的理论内容,更要注意学习者的心态,关注学生发展需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适时提供一些参与度高、非常规性的、开放式的话题,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积极营造出师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情感共鸣、生动活泼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
3.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中,学生应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仅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师”。目前”基础”课的开设多采取大班授课,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产生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实行启发式教学非常必要。如何有效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由于“基础”课的教材内容大多是纯理论,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尽可能不要把纯粹的理论内容作为现成的知识向学生灌输,可以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作为一个个问题向学生提出。通过”提问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合理设置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的关键所在,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问题太难或过于简单都可能会“启而不发”。因此,备课时任课教师要根据教材中所授章节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好每个问题。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这一部分内容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理解水平和知识基础及日后可能从事的职业特征,通过生动的、贴近生活的案例提出问题或者在提问中直接引进对立意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利用学生在对同一问题认识上的争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辅以教师的讲述和引导,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3.3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基础课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缺少兴趣,被动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往往停留于表面,对所学理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没有认同感。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讨论中相互补充、互相批评,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对时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还能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讨论亦作为一种群体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群体意识的状况,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视角去分析问题,通过各种思维的激荡,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时教师需精心设计主题,就教学内容精炼出一些有争议的或假设性的问题,辅以充分的、生动的材料,或列出一些书籍及相关资料,让学生事先准备,以提高课堂效率。宽松的讨论氛围对讨论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轻松愉悦的讨论环境。另外,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时有效的调控,让讨论发挥真正的作用。
3.4采取案例教学法,使基础课教学生动、具体、直观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它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具有生动、具体、直观,易被学生吸收并内化的优点,它通过对生活中现实的案例的讨论、分析,可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4.丰富教学形式。
在 “基础”课 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靠丰富科学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利用多媒体 、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使用使原本枯燥生硬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网络的普及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探讨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便捷的手段,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信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道德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及时正确地引导,教师可以从中获取教学内容的素材,或是做为科研的源头活水。
4.2加强实践性,突出体验式教学。
实践教学对理论联系实际、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基础”课教学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建设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等方式进行实践性教学,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深入社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开阔理论研究的视野,促进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真正地实现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内化。本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实践性的强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努力拓展实践方式,做到使实践成为”基础”课内容的进一步延伸。要让学生广泛深入社会,让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1)在学生作业中突出实践要素。在布置作业之前要深入了解他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理论是非问题。同时让所有学生自由组织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2)适当组织部分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体验式社会实践和参观考察。(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公益志愿者活动及其它社会体验活动。前两项社会实践都带有学校组织与团体性的特点,第三项项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积极争当各种志愿者;同时也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提前熟悉、体验社会,比如在节假日短时间从事打工,这对学生的成熟颇有益处。
5.多种作业形式、多元考核方式——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1多种作业形式。
为了使作业能够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教师应尝试运用多种作业形式,布置作业时应尽可能地做到学生只有结合自己特殊的情况完成的作业才能达到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否则作业即为不合格。如讲社会公德这章,可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来检验学生是否真的达到一个新的思想认识水平。 在笔者设计的调查问卷中,有30个小题目,如“今后你坐公交车,遇见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你会怎么办?”“下自习后 ,如果课室没有人学习了,你会随手关灯吗?” “早晨宿舍的同学还在睡梦中,而你却有事必须出去,你该怎么做?”等等,这些小题目就是针对平时同学们都容易忽略的小事来设计,从而提醒他们文明行为就在自己身边。在讲就业问题后,让每个学生写一份职业规划,交上来之后,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意见,并指出 其可行性或不合理之处,然后反馈给他们,让他们从进人大学第一天就开始合理规划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并按次规划一步步努力,同时真诚地告诉他们老师可以随时做他们的指导老师,即使学期课程结束之后也同样愿意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并随时回答他们就职业规划在执行中的一系列问题。
5.2多元考核方式。
笔者认为,在“基础”课中,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是多元的。首先,从考核内容上来讲,应改变传统的纯理论知识的应试教育考核模式。“基础”课的考试从题型、内容诸方面都应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死记硬背的东西要少考,灵活考察学生体会的问题要多。比如要加大材料分析题的力度,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的分量。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要学生背会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是人生目的这些概念,而在于通过教学与互动,使其明白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所倡导的,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每个人应该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和更加灿烂辉煌!只要同学们通过“基础”课的学习对这些问题能够形成自己的看法认识,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这样不仅减轻了同学们的学习负担,还能激发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热情,并能在考试时放下思想抱负,让自己的思想观点在考卷中自然流露,而不必担心自己的答案是否是标准答案,是否能得高分而畏首畏尾。其次,从考核形式上来说,笔者认为应改变传统的一卷定考分的方式,而把学生的成绩评定通过多个环节、多种方式进行综合后给出。具体可以包括作业、课堂回答问题、辩论赛、主题演讲和考试等多个方面。教师应在第一次授课时就告诉同学们考核的形式及每种形式在考分中的权重,之后在每一次布置作业或者开展活动之前都要对作业或活动提出具体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作业或实践活动。比如对课堂回答问题 ,教师应认真做好记录,对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应酌情加分,对回答得好的学生应多加分,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式更能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学习收获,从而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成绩。
综上所述,“基础”课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调整作业与考核方式,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本课程的预设目标,为2l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强有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考文献
[1] 罗国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与特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0:4~7.
[2] 石效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21).
[3] 周军.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4]刘晋云.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5]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9.
[6]刘华,乔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研究对象及内容[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45.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