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读懂学生  活用教材
                                                读懂学生  活用教材
                                           ——浙江“西湖之春”小学数学教研员风采展赏析
                                            浙江省上虞市丰惠镇 (312361)   宋园园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走到今天,我们对一节好课的衡量标准历经几次变更,返璞归真后的课堂则以“平实、厚重、高效”为新的评价元素,平实但不平庸、厚重但不沉重、高效但不高深是目前我们一线教师追求的课堂结构,那当前如何合理地使用教材来达到新颖的课堂要求呢?以“朴实高效的数学课堂”为主题的浙江“西湖之春”小学数学教研员风采展为我们演绎了精彩的课堂。
一、       改编,抓住学生的学习起点。
【案例一】:湖州市吴兴区教研员范新林《小数的意义》
出示一个阴影部分占3/10的正方形。
师:这是一个?
生:正方形。
师:你能用学过的数来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吗?
生:3/10
师:为什么?
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阴影部分占了3份,所以用3/10来表示。
师: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生:0.3
……
用同样一张正方形的纸研究二位小数、三位小数……
【赏析】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找准学习起点是让教学设计更有效的基础。于是我对学生进行了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能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什么?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学生的学习障碍是什么、学习路径是怎样的、需要怎样的帮助?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怎样的?怎样设计基于学习起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小数的意义”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中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地深化认识,教材都是借助米尺来进行研究学习。范老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现有的水平,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深入改编——将米尺改编成正方形,这种不拘泥于教材的素材,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把学生的学习素材进行科学的处理,让每个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了小数的意义。
二、       重组,关注知识的本质联系。
【案例二】杭州西湖区教研员葛金凤 《平均分》
师:把6个苹果分一分,每份要求同样多,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操作反馈:
生1:三个三个地分。
生2:二个二个地分。
生3:一个一个地分。
师:这三种方法都是平均分吗?(生:是)第一种是怎样分的?
生:把6个苹果分了2份,每份里有3个苹果。
师: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3个,你会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生1:3+3=6
生2:6÷2=3(6除2等于3)
师:你连除法算式也知道,真棒!不过应该读作6除以2等于3.(带读)
师:6指什么?
生:指一堆苹果一共有6个。
师:2呢?
生:把它平均分成了2份。
师:3?
生:表示每份里有3个苹果。
【赏析】葛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的知识情况,创造性地将“平均分”与“除法”有机的融合进行教学(教材的编排时先学平均分,在学除法),观摩后教师们就这样的处理与指教者进行了交流,笔者觉得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不能局限于教材的编排,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进行科学的删减或重组等方法来设计教学内容,从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是把“平均分”与“除法”融会贯通地来学习。这样满足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发展,揭示了数学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真正体现了课堂的高效。
三、       拓展,关注教材的智力挖掘。
【案例三】杭州市江干区教研员潘红娟《立体图形的综合运用》
出示3个长方体:
 
  长
  宽
  高
长方体1
  9
  4
  6
正方体
      棱长 6
长方体2
  18
  2
   6
师:你能比较它们的表面积吗?
生:通过公式计算进行比较。
师:能不能像刚才比较体积的好方法。
生1:我是这样想的,表面积是一个侧面积+2个底面积,底面积相等,只要比较侧面积就可以,侧面积是底面周长×高,高一样,只要算出底面周长就可以了。
师:非要算出底面周长吗?
生2:底面周长是(长+宽)×2,只要算出(长+宽)就可以进行直接比较。
……
【赏析】潘老师在教学求表面积时,突破了“知识本位”,侧重“方法策略”,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再现旧知的同时,渗透了“简化”的思想方法,目标弹性,方法开放,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也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如此的拓展延伸,实现了教材的增值。
 在上述几个片段中,让我们深刻地感悟到了教研员们在丰厚文化底蕴之托下对教材别具匠心地处理,他们真正读懂了学生,读懂了教材,寻求到了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点。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变、重组或拓展,让加工之后的教材显得更丰富多彩,更具有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以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笔者觉得——这就是用教材的更高境界。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