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让数学问题贯串数学课堂

             让数学问题贯串数学课堂

浙江省临海市小溪 黄华青 31700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因此数学教学要把问题贯穿始终,要不断地将句号变成问号,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

从问题提出的主体来看,问题可以是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在正确表征问题的基础上,依托问题解决活动来进行学习。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力,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教师问学生走向学生问教师、问同学、问自己。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为了追求一种表面的高效而包办代替。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学生敢想敢问,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如果学生连提问的勇气都没有,那还谈什么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比较强,喜欢表现自我,对于感兴趣的事总想问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有着很强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因此,教师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爱护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宽松的外部环境。在课堂中,应善待学生的发言,说错了不训斥、讽刺,允许重说。没想好的,允许其再想。对于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尤其是那些觉得幼稚可笑的或离题太远的问题,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肯定的手势,赞许的目光,发自内心的言语等,积极引导鼓励,并给以肯定,使学生消除“说不好”挨批评的顾虑,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应教育学生要善于倾听,不能取笑他人的言行。其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敢问、乐问,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同桌互问,让胆小的学生在小范围内提问,锻炼胆量,树立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的学生,可在课后让他把要讲的话说给老师听。总之,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的提问都抱以极大的热情,要聚精会神地倾听每一个问题,要真诚地表扬学生敢于提问的行为,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由于受学习经验的限制,学生学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班上的一位同学就特能向老师提问,当时,我就很羡慕这位同学,怎么我就不会提问呢?这也是大部分学生的困惑。平时在课堂教学时,也经常碰到这种现象。如新授课后问学生:“同学们对刚才讲的知识有什么问题吗?”“这节课的内容你学了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但学生反应平平。觉得没有问题,而没有问题的学习,实际上是最大的问题。

儿童天性好奇、好玩,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标准。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迫不及待地感到要问个“为什么”“怎么办”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以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给学生,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

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让学生计算25相加的和是多少,学生很快能写出算式和得数,接着又问65相加呢?不一会学生也计算出了得数。那么205是多少?学生写了一会儿后说:“算式写不下了,太长了”于是,我又紧接着问:1005呢?学生说:“那要写到什么时候啊?”“老师告诉你们答案是500。”于是就有学生发问10005呢?我马上回答“5000”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出题让我解答。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好方法吗?”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探索知识。

又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出示两组题:(112 ÷ 4 28 ÷ 4215 ÷69 ÷ 4 ,学生很快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计算第二组题,学生发现乘法口诀没办法解决,学生产生了疑问。于是我让学生拿出小圆片摆一摆,结果15个小圆片平均分成6份后,还多出了3个,9个小圆片平均分成4份后多出了1个。“这多出来的怎么办?”“计算时怎么表示?”学生已有的形式与新的内容之间产生了“不协调”,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把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明确学习方向,主动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三、指导质疑解难,培养学生“善问”。

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提问经常不着边际,不知哪些该问,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问”的契机。通过经常性的训练,逐步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逐渐能提出一些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来,这将有助于巩固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质疑课题,明确目标。课题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概括,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课题揭示后,可以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还能突出教学目标,明确思维方向,提高参与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出示课题后,问: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通过思考,学生们提出:什么是周长?周长怎么计算?为什么要计算周长?学生所提的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明确了目标后,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探索新知。

2、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寻求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把数学知识放到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现实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相差关系的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一件衣服65元,一双鞋子80元,一顶帽子18元,一条裤子50元。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一双鞋子比一顶帽子多几元?”“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共几元?”“一顶帽子比一件衣服少几元?”……这些问题来自生活又都涉及到了所要学的内容,学生容易解决。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质疑教材。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依据,要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发掘教学问题。对数学术语、标点符号、关联词语等精心设问质疑,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有问题。例如:教学乘法的简便运算时,让学生阅读教材结语:一个数乘两位数,有时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并要求提出问题,结果有些学生就问:“为什么是有时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哪些情况下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计算不简便。”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去举例验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简便方法。

4、质疑解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只看解答结果,却极少考虑学生的思考过程,这就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要鼓励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质疑,拓宽思路。如解答应用题时应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列式,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是否还有不同的思路与解题方法等等。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问题意识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并且要求不能过高,难易适度。教师要善于引导与评价,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孔企平主编《小学数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03.8

赵海燕 译《思维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7

《小学数学教育》2004.1—2004.12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