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浅 谈 职 高 数 学 教 学

                    

沅江市城关     姜志刚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而长期以来,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一直受到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课改提出的基本理念,对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从事职高数学教学已五年,为探索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思考,对几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

一、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传统全盘否定,认为凡是传统的就不是“新理念”,就不符合新的要求。学习方式一味追求“探究式”,完全排斥“接受式”等其他学习方式。一味强调学生“主体”,弱化教师“主导”。 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对教学结果的预测过于理想化,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表现。

2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有力地促进了多媒体教学的推广。于是,一说要上公开课或有人要听课,就一定要用多媒体教学,好象没有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就不是课堂。多媒体,它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已,它是为目标服务的,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教师不应该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二、针对数学教学提几点建议

1准确的教学目标

1.教学任务明确具体,教学目的包括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个总的教学法目的不可能在一堂课中达成,而要先靠每堂课来体现和落实。

2.教学要求准确恰当,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学法目标必须紧扣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水平必须符合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基础知识不能过宽过深;能力要求必须恰当,不能操之过急,把能力目标订得过宽过高,也不能任其发展听其自然;思想教育和个性培养目标也要恰如其分。

3.教学内容科学合理,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要具有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例题习题的选用与编排要紧扣教学法目标。如:讲到数学第一册反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学生思维往往容易出现混乱,搞不清为什么有的函数有反函数,有的函数没有反函数。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映射是函数,反函数作为一种函数,也必须符合函数的定义,从而推导出在定义域和值域间只有一一映射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在习题 中求 y=x2x≤0)反函数时能否把条件 x ≤0 去掉,结论当然是不能,如果去掉,则给一个 y 值时,就不是一个 x 值与其对应,不是一一映射,就没有反函数。

2恰当的教材处理

1.课堂结构设计合理,重点难点处理得当,教学法环节安排合理,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如:讲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时不应当只讲“底数0 a≠1”,而要讲清其中的道理;讲虚数单位i时不应当只讲“规定i2= --1,而要讲清规定的原由.

2.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如《集合与函数概念》这一章,我们把重点放在二次函数及 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上,并作了适当的拓展,对于其它内容,学生能把握课本内容便可以了。我们在进行《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内容的引入教学时,学生反映他们并没有学过单摆运动、简谐振动等相关知识;另外,如讲平面向量所成的角时,由于学生尚未学到物理上的知识,可放在物理讲过之后再处理,总之,所选题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 

( 3 )  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放在多媒体上通过观察对比,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如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这一节,我们采用让学生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由学生分工协作,作出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其性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如:我们在讨论圆锥体的平面展开图形时,首先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我国发射“神州7号飞船”的火箭圆锥体顶端是怎样制作的吗?(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必须知道圆锥的平面展开图形是什么图形,你能把圆锥展开吗?想一想,有哪些展开方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实践操作,这样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最后教师加以点拨提炼。

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总之,现在我懂得了教、学无止境。审视每一节课,不断思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此大胆呼吁广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善于捕捉新的教育信息,在教学中大胆改革努力创新,做一名课堂教学的有心人,我们的教学才会步入辉煌的殿堂。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