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吉林省乾安    李金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依托于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为选择并确定研究问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的合作方式进行,通过亲身体验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方法性学习。

从一般意义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索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需注意下几个方面: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探索之中

科学专研是从问题开始,而问题产生于怀疑,宋朝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怀疑产生问题,有疑才有思是学有成就的必要条件。因此,数学知识教学首先要预习材料,由学生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一定的能力和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例如在讲新知识点“排列”一节前,让学生预习教材,考虑①用0910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的三位数?②百位上能不能用0这个数?③如果百位数上不能是0,你能创造出一个解答问题的思路吗?由学生分组,分别解答以上问题,然后根据自己预习情况,说出什么是元素?什么叫选排列,什么叫全排列?两种排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最后让学生完成“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机票”一题,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的前提下解答,随时都有新问题出现。最后验收效果时,学生对排列理解较透,并能讲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式。是通过问题解决的探索活动,激发其内在潜能,使其敢于质疑,动手动脑,发现探索,善于质疑,创新求异。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通常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学生能在先前经验基础上察到问题的存在;二是所研究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未知,但经过努力可以掌握;三是能激发学生认识冲突、需要和期望,并产生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组研究,搜集资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自我感受,体验、理解

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后,设计研究方案。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这一过程在老师引导、协助下,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承担13个问题,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都能产生主观体验,得到有个性的体验性知识。由具体所获得的信息,在其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和情景时,能够被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各种各样解释的基础。体验性学习立足于学生认识的立场,重视学生的课题意识和思考过程,强调个体经验过程的能动性、体验性和与他人的主动性。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程序及方法,提供研究需要资料及渠道。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去进行搜集整理参考资料,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的难点,让学生顺利的完成任务。

再次,学生完成课题后,老师要总结、评价,侧重评价学习过程。

三、精心设计问题,设疑释疑,优化思维结构

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拨动创新思维之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巧妙地提问,提出一些能够引出争论的问题。创新起点是置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怎样逐步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维方法,主动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互相合作

为了使知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堂进行交流展示时,老师要设计出每个问题的先后顺序。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问题要有层次和梯度。其次问题不宜太多太碎。要给学生充实的时间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再次是老师要树立用不同的起点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观念,评价学生成果时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要保护好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要保护基础薄弱的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多肯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评价。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展开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方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业务水平,建好自己的知识平台,才能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辟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