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浅析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  教育

                   浅析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福建省厦门市巷西中学   林丽英邮编:361101   

    摘要: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教学中的体验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渗入对体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  教育  

 

2002年至今,我在担任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兼职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下面,结合自身的成长体验,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一下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能和广大同仁共同探讨,互相进步。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和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

《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教学中的体验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体育对调节情绪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人,其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的人,而愉悦、舒畅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高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2.体育有助于消除心理疾病。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有助于人们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降低焦虑、消除忧郁等心理障碍,使人保持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目前,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开始流行。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体育教学的独特性特点决定了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位置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小学生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而这些问题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所有的科目都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所有科目中“体育教学”的独特性特点,决定了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位置的重要性。

1体育教学外显性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动力与情绪自控能力。

体育教学活动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练习或游戏、比赛过程中的胜利与失败、欢呼与沮丧等都可在瞬间转换,情绪体验十分强烈,因此,体育教学具有外显性的特点。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感动力和情绪自控能力。如在50跑练习或比赛过程中,当学生处于落后局面时,难免情绪急躁,思想压力大,完成动作的质量不高,甚至动作变形,丧失进取信心,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保持冷静和自信,消除沮丧和畏难情绪,争取把不利局面扭转过来。又如在各项体育比赛过程中,当裁判出现误判或有意偏护一方时,很多学生会情绪激动,甚至出现一些失去理智的行为,这时体育教师应要求学生克制自己的冲动,通过正常的渠道提出抗议,解决问题。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2体育教学开放性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并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之上。体育教学活动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十分频繁,因此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体育教师可根据这个特点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如体育游戏及球类教学活动,多是以集体练习为主,需要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互助、交流,因而在这类项目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意学生团结协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不仅能保证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3体育教学竞赛的竞争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力。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激烈竞争,每个人都在承受竞争和经历挫折与失败。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力是现代人事业成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体育教学具有促进学生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力的功能。由于体育教学中的游戏、竞赛充满乐趣,从而使学生乐而不疲地参与竞争,并通过自己能力的发挥,通过和同学的比较,通过胜负感受刺激并鼓舞自己的斗志。胜利的欢乐能增强信心,激励勇气;失败的痛苦能培养挫折的承受力,驱使他们奋发努力,争取转败为胜。竞争行为就是建立在不甘心服输的共同心理之上,同时胜负的转换又是竞争长期存在的现实土壤。体育竞争是在共同的规则下进行的,在竞争中,既能使学生学到在平等条件下超越别人,学到在规则的约束下去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又能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公平竞争体验到追求成功的乐趣。由于体育竞赛的胜负既是体力的竞争又是智力的竞争,既是体力的较量又是智慧的较量,从而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挫折承受力和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如品德修养、思想修养、学习修养、艺术修养等,并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实践证明,一个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避免产生压抑心理。教师良好的个人修养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改善师生关系,做学生爱戴的教师,这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就是说课堂上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

3.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

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着重点是不同的。比如艰苦性的运动项目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个体意志行动中稳定的、各种具体的品质特点,是人们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的心理条件。体育教学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中长跑教学,由于枯燥单调,且十分艰苦,故大部分学生对这项运动教学十分畏惧,甚至找理由逃避练习。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中长跑运动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和毅力,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德的最佳手段。因此,在进行中长跑教学前,体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锻炼的目的、意义、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解除其思想顾虑。当练习中出现呼吸不畅或“极点”时要及时鼓励,使其坚持下来,直至跑到终点。等等

4.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无不影响着体育教学。以往在追求表面上的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方面出现了忽视学生参与练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不能很快地掌握动作技术,把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让学生感到体育课上的乏味和生硬。“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握住基本的环节,一些小的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发现、练习。如在准备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要求去准备、去领做;放松活动、游戏活动也是这样。在游戏或比赛时让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在新授课时让学生先讲述动作要领、尝试练习等;在复习课时让学生进行练习,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巩固正确的动作定型,做学习的主人;等等。

5.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学会“鼓励”

体育离不开实践,归根到底都要要求学生亲自去尝试来真正掌握动作,而不是纸上谈兵。在实践中,鼓励性的语言、眼神、神态、微笑甚为重要。比如:在50跑教学时,一些个子小或体胖的学生因为害怕跑不快、或跑的动作不规范而被人嘲笑而存在胆怯、惧怕心理,不敢主动参与练习,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运用鼓励性、肯定的语言,如“我相信你能跑好”“你可以的”“勇敢些”“相信自己”“好的,很好”“你真棒!”等等,使他们增强练习的自信心和勇气;同时鼓励身旁的同学也给这些同学鼓励和帮助,实现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和学生做朋友,学会随时随地的去帮助

学生有差异,认识和掌握有先后,要真正承认这一点,就要允许犯错误,关键是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来帮助滞后的学生。比如: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学生出错时,此时我们不应让学生出列“示范”或当众点名批评,让他们当众出丑,这样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应该给以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分析和耐心的帮助,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实现成功教育的目的。再比如:上课时进行比赛或游戏,有胜利者也必然有失败者,教师要抓住“失败”这一时机,进行引导、鼓励,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寻找成功机会的途径和办法,实现挫折教育目的。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各个阶段得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总之,体育教学具有身心教育合一的特殊性,因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任何其他方式,其他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渗入的程度是体育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适应(自我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情感生活的适应、现实环境的适应)和自我心理调节,逐步消除他们在学习与发展,人际交往、情绪、贫困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祝蓓里,李济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体育教学中真正的主体体育教学,2002215-16

[3]崔明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健康心理学,19964(3)142-143.

[4]刘淑慧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7

[5]程梦珍雏鹰,不要往后躲—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方法 体育教学 2009749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