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

                     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

         哈尔滨市呼兰区 刘燕 15050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如何提高教学实效呢?我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拓展课堂空间,启发创新思维。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要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要加强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要了解儿童,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权。应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儿童从学校放到大自然之中。教育家的话充分说明了作为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课堂的空间已经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应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自然。例如,在教学《我们播种春天》时,我启发学生畅想春天,引申学生认识312日是植树节,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会,畅谈树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学生能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弄明白树木“带给人们新鲜的空气”,“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为小鸟安家”,“美化绿化我们的环境”等。在学生明白了树木的好处后,接下去我安排学生到校园操场,感受春天的美丽,组织观看柳树发芽、榆树含苞,学生情绪高昂,个个主动参与,细心观察,感悟春天的美好,充分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在活动中,儿童懂得了“不能在树上刻字,不能乱摘花,践踏花草”。这种教学空间的延伸,无疑给学生注入了活力,使儿童在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在感受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同时把道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走进生活实际,感受发展自我。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从教材图文并茂的亲切画面中,我们了解到:课程遵循了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仅局限于书中的几幅图片,更多的是让他们了解生活,走进生活实际,图片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只是给孩子们一个清晰的思路。例如,在教学《冬爷爷在哪里》时,我事先布置学生对天气温度变化作一系列记录。同时带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各种花草树木、人类动物的活动情况,发现冬天的特征,积累冬天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我再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发表一下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体会,交流: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同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冬天里有的树木落叶了,有的却仍郁郁葱葱?有的花草枯萎了,而腊梅却傲霜斗雪?冬天南方为什么没有厚厚的积雪?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索为什么。可能解答的结论不是正确的,但作为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讲,更重要的是考察他们能否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况且在之前观察记录的时间里,已经培养了的学习科学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就足够让他们受用一生。

三、发挥主体作用,体验学习快乐。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生活》课程同样也要求运用这一方式指导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我常常担心学生这个做不好,那个有点难度,喜欢给学生“造阶梯”,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白纸一张。有时满以为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教案定会赢得满堂喝彩,却不料因为不切学生实际而教得一败涂地。教学不能一厢情愿,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明确指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教师可以“微笑和点头,专心听他说”向学生传达友好的信息;鼓励他们说你能行,把话说完整,让学困生有了勇气,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多激励。“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这样才能与孩子们有共同语言。比如,在教学《过新年》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为新年活动提出一些金点子。学生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已的见解,最后教师进行汇总。儿童的性格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他们喜闻乐见的点子有“贴鼻子”,“套环”,“画画”,“讲故事”,“猜谜语”,甚至有人还提出要“包饺子”! 在教学《风儿吹呀吹》一课时,我在教室里点燃一支蜡烛,让学生观察用嘴吹和不吹的现象,感知用扇子扇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风是空气的流动。然后用课件演示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积极性。最后,指导学生做风车到室外玩,再一次感受风。课后,我又布置学生课外拓展知识:收集有关风的资料。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更是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同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

四、引发儿童参与,领悟生活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活动性”,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中介。课程还要求教师有正确的教材观,指出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因此,我把握这一理念,“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教学中更多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动嘴,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比如,教学《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假若是单纯地讲解坐、立、走的姿势和要领,必定有不少学生仍然达不到要求。那怎样让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呢?我组织了“我来当评委”“军营大检阅”等各种各样的展示活动来达到目的。因为展示活动是最令儿童兴奋的,准备训练的过程特别能给学生以美好的体验,它能使每个儿童都能积极参与,不论能力的大小,都有事可做。我在活动前先布置一下教室,用音乐渲染一下现场气氛,用语言不断给以信心和鼓励,都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学生的表现个个优秀。 在学习《家人的爱》一课时,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家人与自己的照片,准备一个难忘的故事。上课时,我请来几位有代表性的家长。首先开展“换爸爸、换妈妈、换孩子”角色互换的游戏,从中发现爸爸、妈妈换得快、换得准。接着让爸爸妈妈与孩子互讲对方的爱好,也发现父母知道得较多,较准。为什么呢?请学生现场采访爸爸妈妈,得出结论:父母对孩子更了解。接着,让学生讲照片中的故事,让爸爸妈妈讲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故事。让学生懂得: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人付出了很多心血啊!引导学生深情地对家长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谢谢您们的爱!接着,引导学生谈谈应该怎样报答家人?最后,齐唱《我的好妈妈》献给家长,结束教学。

总之,全新的教材需要全新的理念来指导,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激起儿童智慧的浪花,就这样,每一节课,我都利用新课程的特点,利用课本资源,拓展活动领域,在学习和生活中,在快乐与品味中,增长知识,培养品质。这里,我想说:新课标的《品德与生活》真好!放飞儿童,让儿童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