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与孩子共享音乐

                             与孩子共享音乐

江苏省靖江市    展益华 刘霞

地址:江苏省靖江市

邮编:214500

    曾记得在一次专题讲座上,有位专家说过: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在以审美为价值取向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尤为重要,然而仅仅依靠以幼儿为主体的感受性学习进行自我感悟、探究是不足以追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幼儿的音乐学习需要借助与教师的直接互动获得发展。

是啊,要实现在互动中促进孩子的发展,首先我们应有良好的音乐作品甄别能力、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并善于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加以整合及应用。

一、         结合生活经验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任何作品都是空洞、缺乏灵魂的。幼儿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蚂蚁是怎么搬东西的、鸟是怎样捕食的、洗衣机又是如何工作的……这些看似与音乐毫无关联的现象,往往是音乐活动创设的丰富源泉,关键在于我们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是否有独特的敏锐性,能否合理运用到音乐活动中去,使幼儿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并表现生活的美。现以所观摩的大班音乐活动《快乐洗衣》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感触。

活动分三大部分进行:

1.说说演演:我家的家务活。引导孩子结合生活经验,用动作表现拖地、洗衣、擦窗、烧饭等。

2.情境体验:洗衣机在工作。通过录像引导幼儿观察衣服在水中缓慢漂浮起来、涨起来及随水转动的情景。

3.编编跳跳:小小衣服转起来。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在圆舞曲中用动作表现旋转的衣服。

看似简单的活动,要让孩子有动作可表现,直至出彩实属不易。教师在引导孩子观察录像时,可谓细致入微。

师:快看呀,洗衣前,滚筒里干干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幼:衣服都乱乱地挤作一团。

师:放水后,衣服有了什么变化?

幼:渐渐松开了,慢慢飘起来,变胖了。

师:开始洗衣服啦,随着滚筒的转动,衣服在水里好像在干什么?

幼:像在跳舞,转来转去。

在此类生活经验的引领下,幼儿在自主探索时不再表现得手足无措、漫无目的,而能加以自己的想象。

师:你是什么?

幼:我是一件衬衫。(双臂伸平、展开,做衣服状)

师:你又是什么?

幼:我是一条裙子。(双手作提裙子状)

这时,一个男孩急忙走过来拉着老师的手:老师你看,我是条裤子,说完就轮流抬了抬裤腿。

为引导幼儿动作的提升,教师除了加以旋转、肢体摆动等示范性动作外,还以“洗洗袖子”(摆动手臂);“洗洗裤腿”(轻轻踢腿);“再洗洗裤腰”(扭动腰肢)等形象易懂的语句加以引导。孩子们在优美的圆舞曲中翩翩起舞,有的双臂像波浪一样起伏,有的双手托起自转,还有的两两抱腰互转……

“衣服”的摆动、旋转与圆舞曲的美妙结合,不仅使幼儿对枯燥的家务劳动有了全新的、美好的感受,更让他们感受、表现圆舞曲优美、起伏的特点。

二、         甄别音乐素材

在音乐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常对音乐素材的选择感到十分迷茫。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音乐素养不够,对很多音乐作品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我们甄别音乐素材的能力较弱,对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缺乏取舍的能力。有时觉得经典的太老套,有时又认为流行的标新立异、难以接受。

其实,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流行音乐的风格也各异:七十年代流行《让我们荡起双桨》;八十年代流行《黑猫警长》;九十年代流行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满街都是含糊不清的说唱风。无论哪一代人,都受过流行风的席卷,难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流行成为过去式,则意味着被时代所抛弃吗?

我们应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善于挖掘其中的经典、流行元素,并引领幼儿共同分享。歌曲《吉祥三宝》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它以优美的旋律、温馨的情感为众人所喜爱。但由于音乐素养的差异,每个人对其中音乐元素的了解各不相同,向孩子传递的信息含量也参差不齐。

例如,歌曲《吉祥三宝》中所包含的音乐元素很多:

1.内蒙古长调,悠扬而欢快;

2.问答的形式,孩子问爸爸、孩子问妈妈、父母问孩子,丰富而多彩;

3.童声与和声,优美而动听;

4.自然界中的事物:太阳、月亮、星星、叶子、花儿、果实……美好而神秘;

5.三口之家的亲情,幸福而温馨。

我们可通过以下提问方式,引导幼儿了解其中的音乐元素。

师:这是哪个民族的歌?

幼:内蒙古(师提示)

师:歌里有哪些人?

幼:爸爸、妈妈、宝贝。

师:你听到宝贝问了什么?

幼:太阳、月亮、星星、花……

这样,我们从作品的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符合幼儿认知能力的音乐元素,让他们在经典中品味,在流行中成长,共享音乐的美感。

三、         协调师幼关系

记得在某期幼教杂志上看到有关师幼关系现状的形象描述:指挥与乐队(教师是指挥,幼儿是乐队。活动常采用固定的曲目,运用规定的方式,强调技能性,在教师机械的指挥下,达到幼儿动作整齐划一的目的);看客与游人(教师是看客,幼儿是游人,“看客”欣赏着“游人”漫无目的地嬉戏,渐渐“游人”迷失了方向,无法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

在汗颜的同时,不禁感慨此番比喻堪称经典。虽然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师幼关系已在不断地调整之中,但我们对自己在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仍感迷茫,对幼儿的指导常觉得无从下手。

新《纲要》中指出,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例如中班音乐活动《逛公园》:

1.经验回忆:游乐园。

2.开开心心:玩转公园。

⑴倾听音乐的上行与下行,玩滑滑梯。

⑵听辨音乐信号,玩音乐游戏“碰碰车”。

⑶感受音乐的节拍,坐旋转木马。

活动中,教师创设情境,借助辅助工具:动作、图谱、乐器,引导幼儿学习分析音乐,将音乐与不同的动作相匹配,以幼儿自主探索在前,教师示范引导在后。

听辨“滑滑梯”音乐时,可这样引导:

师:这段音乐让我们觉得好像在干什么?

幼:一会儿上,一会儿下。

师: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一会儿上,一会儿下?

幼儿用单手上扬、下滑的动作表示音乐上行、下行的结构特点,再加以教师引导:游乐园里有什么是上去后再下来的?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滑滑梯,无需教师示范就能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有的双手叉腰随乐一会儿站,一会儿蹲,有的听到上行音乐就踏步,表示爬上滑梯,听到下行音乐时就蹲在地上,表示滑下来……

听辨“碰碰车”音乐时,大多数幼儿都无法听出重音在哪儿,这时可以采用“点五官”的游戏。师:听到“嘭”时,要赶快点好鼻子或嘴巴(眼、耳)。孩子们听到重音时点好自己的某一五官,并以此引申到同伴间互碰身体的某一部位。师进一步引导:你玩过什么是走着走着碰到一起的?他们很快联想到碰碰车,并作开车状,在听到重音时与同伴互碰。

听辨“旋转木马”音乐时,难度较之前大了很多,但教师并没有急于示范,而是借助三角铁,突出三拍子音乐中“强弱弱”的节拍特点,让孩子用骑木马的动作表现圆舞曲流畅、起伏的优美感受。

整个活动中,听辨音乐的难度呈阶梯状上升,教师始终没有以指挥者的身份,将自己的音乐感受强加给幼儿,而是以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让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实现在和谐师幼关系中的音乐共享。

四、         合理运用空间

在音乐活动特别是韵律活动中,对空间运用的要求较高。合理的空间运用,不仅给幼儿提供了充分自我展示的舞台,而且也减少了他们相互间的影响,为我们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开阔了视野。但幼儿间无法合理控制、安排彼此的空间,如硬性规定每个孩子的站位,不但显得呆板,而且容易限制其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活动内容巧妙安排。

在大班音乐活动《化蝶》中,教师请一名幼儿扮演蝴蝶,其他幼儿或一人,或三三两两扮演花,这就出现挤成一堆的现象。教师没有急于帮助他们安排空间位置,而是引导幼儿思考:怎样做花才不会挤作一团?这时,有的想到排队,还有的想把花栽在花盆里。此时,教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几个呼啦圈,让幼儿自己动手摆放位置。

师:这些呼啦圈可以当做什么?

幼:花盆。

师:怎样安排,花盆才不会挤在一起呢?

通过实践,孩子们发现大呼啦圈里至少能种四朵“花”,小呼啦圈里有的种两朵,有的只能容下一朵。就这样,在教师合理而巧妙的引导下,幼儿不仅对空间运用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合作的机会,避免表演时因拥挤而无暇顾及音乐的现象,使师幼在合理的空间运用中共享音乐的美好。

五、         丰富呈现方式

很多教过音乐活动,特别是歌唱活动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孩子学新歌时,要么闷不作声,要么扯着嗓子大声喊。反反复复地练唱让孩子们觉得厌烦,也让老师头疼不已。于是,我们时常能听到这样无奈的声音:唱歌活动能有什么新意,不就是重复练习嘛!是啊,怎样能让练声有新意,新授有创意,练习又能令人满意呢?曾观摩的中班音乐活动《小黄鸭合唱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教师弹奏吉他自弹自唱的样子,就足以吸引孩子的眼球,那富有磁性的嗓音、洒脱的动作,丝毫不逊色于超级女声。更重要的是,教师摒弃了传统的念歌词、分句教唱的模式,让孩子在歌声的感染下、情景的引导下随乐学唱,并将“哗哗”(水声)、“嘎嘎”(叫声)、“波波”(泡泡声)与歌曲相结合,加以有趣的声效,自然而生动。活动中运用了齐唱(师幼)、轮唱(男女、小组)、合唱(按声效)等丰富的呈现方式,来改变歌唱活动中反复练习的枯燥部分,变“要我唱”为“我要唱”,达到师幼情、神同步的效果,共享音乐带来的快乐情绪。

正如一位名人所说的那样:教孩子阅读就是教孩子思考,教孩子画画就是教孩子观察,教孩子音乐等于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在不断的自我提升中,用智慧、激情与孩子共享音乐!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