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山东省肥城市乡镇企业职工    张梅

   教育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摆脱单向度素质追求的价值,取向,实现人的持续、均衡、和谐的发展。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因而,我们的教育当下更要注重帮助学生确立自身的价值、学会互补技能、正视竞争、尊重原则以及学生体魄健康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的、健康的、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社会发展趋势证明:一切发展只有建立在人的发展之上,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符合“人性”的。人的发展是与环境协调一致、与人和谐相处、情感丰满、生命价值意义完整、个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的整体和谐过程。素质教育在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实现德育教育、创新素质培养和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完整的素质教育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不可缺失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对于动机、兴趣、信念、内驱力、想象、思维、创造力等因素的影响与调节功能,也已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人格理论的发展所证实。情感发展是个体成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
  据美国《时代》周刊引用最新的脑部研究报告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而是情感。因为能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较易做出成绩。可见,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优化。而非智力因素的实质就是情感的全部功能,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情感智力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现代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离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可能铸造个人的精神、个人的经验世界,不能发挥大脑的完整功能,不能保持道德的追求,也不能反映人类的人文文化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忽视或低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思想和行为,都难免会给教育实践带来极大的妨害。

  关于情感教学有如下一些研究结论:(1)情感教学是现代教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和创新的突破口。情感不仅是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之一;(2)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应以人为中心,联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枢纽不仅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也包括人的情感;(3)教学活动需要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学习活动不仅促进人的认知发展,也促进人的情感发展;教学不仅是机械和枯燥的记忆,也是享乐和愉快的发现。(4)情感不仅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的情感发展植根于教学活动之中”。

  情感为生命所固有,没有情感的教育,就没有完整的教育。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说明,情感培养与情感教育不仅辐射、贯穿教育的全过程,而且影响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仅仅将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识(理性)发展的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师生间关系疏远,感情淡漠;另一方面,社会、家庭有意无意将升学作为教育和生活的目标,将结果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来自新西兰的一个研究表明:如今孩子的智商是提高了,高于前半个世纪20个百分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情感和社会技能却在急剧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一项全国 22省市的调查也表明,13%的儿童、青少年存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当今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价值重估与重塑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正经受着全方位、深层次的震荡,人们必须做出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适应生存方式的急剧嬗变。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必然冲击到各方面都尚未成熟的学生群体.据调查,目前在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经常受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严重的还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国家有关机构公布的数字另人触目惊心: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中国青少年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中国青少年女性的自杀率之高为世界之冠。更令人担心的是,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呈逐年增长之势。素质教育在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分离带来的严重后果不能不令人担忧。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完整的教育。放弃情感教育无异就是放弃了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作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我国素质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实现创新素质培养和生命教育的统一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长”,教育的目的和过程本就是一致的,教育目的就在教育过程中。著名学者燕国材进一步提出:“生命活动就是实践活动,没有生命,就没有实践活动,正是有了人的生命,才赋予实践活动以生气、以活力、以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命的生长与发育,为了生命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为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生命活动既是教育的载体,又是手段,还是目的”。
  人的生命与其主体不可分割,人的生存又总是个体性的,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学习或教育也应是个性化的。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受教育者,发挥生命主体的积极性,让受教育者自主地学习,自主地体验成长的欢乐与价值,这既是生命教育也是创新素质的培养过程。对实践的研究表明,无论哪一种学习,都是教育主体的需求,其本质都是生命的呼唤。我认为培养创新素质,就要把教育和生命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教育以学生为本体的回归, 让每一个生命体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成为教育活动的动力,成为教育活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宗法社会,铸成了一种压抑人性的较稳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把单方面的服从作为人生的最高行为准则。由于缺乏广泛的人文背景,社会所重视的只是教育的控制功能。加之,长期以来社会生产力落后和计划经济对人的个性存在的蔑视,折射到教育上则表现为,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抑,形成“有智商没智慧,有前途没壮志,有文化没教育,有知识没思想,有青春没热血,有个性没品性,有理想没实践”的奇特现象。

  生命是创造之源,没有生命,就没有创造。创造性人才具有的丰富性、高智力、高情感等特点正是生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创造性为生命所固有,要培养创新意识,培育创新型人才,教育的目标定位必须发生转向,必须把人看作是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同生命发展、生命教育联系起来。

  
三、实现德育和生命教育的统一
  荀子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意思是说,无机物(水火)是没有生命的,发展到植物才有生命,但没有心理;发展到动物才有心理,但没有社会性的“义”;只有人具备气、生、知、义,亦即形体、心理与社会性的统一,所以我认为人的生命才是天下最可宝贵的。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一定意义上,生命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教育。关注、热爱自己的生命,也会关注、热爱他人的生命,还要关注、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这无疑涉及人的道德问题。值得强调的是,道德知识的教学并不等同于德育,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也即是说,道德的发展必须在主体与环境积极的互动过程中形成,道德教育必然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连,以学生的整个生活环境为背景。如果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体,如果剥夺鲜活生命体的参与权,硬生生把道德教育从完整生活中剥离出来,仅仅把道德知识的教学等同于德育,那么,这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单纯的 “灌输式”思想教育无异与一种外部力量的的模塑,是对人的一种驯化和压抑。

  道德从根本上是为人的,是根源于人的需要并服务于人的。个体在与与环境积极的互动中,自然、轻松甚至无意识之中接受一定的道德文化规范和导向,不会觉得是外部强加的。反之,轻视学生的生存关系,则会带来恐惧、叛逆、侵犯等负性情感,教育者本身以及要灌输的道德规范会受到个体的抵触和排斥。

  现在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在于这些教育偏离了人的需要,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来进行。社会有一种说法: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高中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教育……,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极大的讽刺。

  教育不仅是传递学科性知识的工具,教育更要追求人的发展与内在和谐,体现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深入,我们期待“生命教育”能被更多的地方重视。期望"生命教育”能被写入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战略,能给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育者带来心灵的启蒙。

 

姓名:张梅

单位:山东省泰安肥城市乡镇企业职工中专

  住址:山东省泰安肥城市长山街053
     
联系电话:13954875668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