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浅谈体育课中音乐教学的作用
浅谈体育课中音乐教学的作用
 莫德徽  
【摘要】:众所周知,在团体操、自由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表演、训练和竞赛中,早已广泛采用了音乐伴奏。近些年来一些体育教学实践中,也在采用音乐伴奏来教学。音乐伴奏能赋予学生以心理——生理影响,改变其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力和情绪,在体育课教学中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象的特点、目标的要求、教学策略的安排,以音乐为媒介,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调节下参与体育锻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课   音乐   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在团体操、自由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表演、训练和竞赛中,早已广泛采用了音乐伴奏。近些年来一些体育教学实践中,也在采用音乐伴奏来教学。音乐伴奏能赋予学生以心理——生理影响,改变其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力和情绪,在体育课教学中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象的特点、目标的要求、教学策略的安排,以音乐为媒介,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调节下参与体育锻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健康向上的音乐可以使人振奋;优美舒情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愉悦的心情。音乐可以缓解人的紧张情绪,消除其思想负担。经研究发现,音乐对人体运动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物理反应,一种是化学反应。物理反应是指音乐通过声波(节奏、旋律、音色等)与声压冲击振动,人体组织产生共振,人体运动在神经系统指挥下有节奏地进行,使心脏有节奏地跳动,胃肠蠕动,肌肉收缩,使人体内各种活动协调一致,从而调动人体的能量和抗疲劳的能力。化学反应是指音乐作为一种振动中的数量,使大脑神经系统极度兴奋,心情舒畅,加速内分泌,使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呼吸系统,增大吸氧量和欠氧债的能力。下面就将体育与音乐联系到一起,从一些角度来探究一下。
一、音乐的节奏旋律,激发兴趣,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
音乐可以让人心潮澎湃,也可以心静如水,一首好的音乐会让人情不自禁唱起来,跳起来。当音乐的旋律节奏比较快时,人的神经脑中枢逐渐紧张,集中,兴奋。人很快进入上课需要的状态,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也感受了动作技能,有助于学生正确掌握动作,形成动力定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音乐的范畴看,抛开快慢不谈,就“四拍一小节”的常识与体育运动的有节奏的8拍口令是很有联系的。搞体育的人都清楚,运动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就是节奏,它是由众多因素的规律性组合,包括运动的速率,强度的大小等,这些有规律的组合形成了节奏。人在感受节奏性刺激物的时候,倾向于动觉作出的节奏性的伴随活动,一般来说,容易形成节奏感刺激0.6 ~ 8 次 / 秒的节奏,人感受的最适宜节奏是 1.2 ~ 1.5 次 / 秒,可以说,节奏感在体育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队形队列练习:四列横队走——十字队形走——合、裂队走等。配以雄壮的《进行曲》,学生随音乐节奏踏步,在此基础上逐步变换队形队列。通过团队步调一致的整体动作,振奋精神,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整体观念。热身运动的音乐可选择100-120拍/分的迪曲,教师带领学生和着音乐数拍子,在数拍子时强调从强拍开始,依次进行。然后让学生把音乐和口令逐渐地融在一块儿,在学生比较习惯后,就可以过渡到心中默数。只须二节课的练习,学生就可以自觉地随音乐进行整套准备活动操的练习,从而完全用音乐去代替口令,并使学生在明快的音乐节奏中进行全身各关节、各部位的节律运动。日积月累,学生就形成用耳听音乐用眼看示范的一种全身心运动的教学方式,也为后期学习韵律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更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声带疲劳,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师生在动作与音乐之中相互沟通的目的。 体育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学生直接从事大量的各种身体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它的一举一动都是有规律的。因而,除了在考虑教学的一般理论支撑时候,不得不需要注意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来高效课堂。例如短跑练习的教学中,可以在音乐《男儿当自强》的伴奏下,原先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动作练习,音乐将学生内在的激情调动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情绪高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消除疲劳,保证学习状态
从生理学上讲,人在运动的疲劳状态,工作能力下降,如果调整不好,生理处在恶性循环当中,对于工作效果不言而喻。当有音乐的旋律播放时,大脑的生物电的活性会得到改变,人体的各项检测指标都不同程度的得到缓解,逐渐恢复到良性工作状态。。音乐能使得本来没有意义或缺少活力的动作产生新的生命力,也达成了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师在准备组织学生进行素质练习之前,首要应该抓住音乐这一重要元素来激发学生们原已存在的韵律感,调动起他们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传统上,为了发展学生爆发力、协调性、身体力量等素质,教师多采用规定次数及口令法,学生重复单一的动作。更有的学生被动地接受,应付了事地完成,锻炼的效果流于形式。在传授这一部分时,选择140拍/分的迪曲,提出动作要求及时间规定,即可让学生在音乐中练习:跳绳、高抬腿、后蹬跑、摆臂、立卧撑、俯卧撑、蹲跳、挺身跳、弓步跳等各种发展腿、踝关节等辅助练习,不仅发展身体素质也提升身体耐力素质。当学生的动作与音乐融和为一体时,适时加入上肢的动作,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围墙,选择节拍150-160拍/分DJ音乐。练习方法:学生离墙60CM站立,双手撑墙壁,合着音乐节拍做快速的抬腿、送髋练习。音乐重拍时要求学生快速下压大腿。此方法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踝、腿力量,纠正短跑中存在的蹬腿无力、送髋不足及坐着跑等错误动作。通过欢快、热烈、富有节奏的音乐,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闻声而练,做而入境、欲动不止。不同教材的内容可以选择不同风格音乐。 耐久跑是教学中的重点,传统的观点认为“极点”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极点”的痛苦,才能达到耐力的提高,从训练学的角度来说固然不错,人类要挑战极限必须克服自身的惰性,必须忍受常人所不能的痛苦。大多数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更多的是寻求愉悦、放松、自然,因此,枯燥加上"极点"带来的痛苦是影响长跑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另外一些人的特质,他们对痛苦的忍受力确实比常人低,心理上的疲劳来的更早一些,心理上的脆弱使他们在没有迎来“第二次呼吸”之前就已经丧失了跑下去的勇气。因此,我在课中选用节奏明快,催人振奋,鼓舞斗志的迪曲,学生跟节拍绕篮球场边线跑,要求学生跑动轻快协调、步幅均匀, 仔细聆听音乐节拍,富有节奏地呼吸,合理控制跑速,同时加入各种的跳跃动作,用音乐的外衣包裹耐久跑教学的枯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练习中改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发展耐力。从而达成在跑动中轻松、舒适地体验挑战自我极限的乐趣
由此看到,音乐调节明显缓解了疲劳的冲击。在体育课上,进行单纯的练习是比较枯燥的,而且时间稍长会令人厌烦的。当我们准备一些有一定的要求的音乐,如:节奏感强、有高低起伏、令人情绪兴奋的曲子助练,这样即使学生做了多次的动作,只要听到有歌曲的伴奏仍感到愉快,仍然愿意坚持练习,这样从心理上得到了放松,使得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三、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想象
    我们知道音乐的节奏与韵律固有的特征就是渲染情境。在音乐中学习动作,除了提高教学效率,还有更深层次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充分想象与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在形体姿态展开自由的想象,把在这方面的所有气质尽情表现。在自由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在锻炼了身体的同时又升华了对于美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提高文化修养,对于身心健康协调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例如一些伴奏的舞曲它具有活泼、热烈而俏皮的风格特点,充满热情,没有严肃的味道,并加有断音奏法,能够制造出"顽皮般"的气氛给听者。它以轻快活泼、灵动跳跃而洋溢青春活力的节奏和旋律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灵性和生命的气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了艺术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提高,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放松了心情,舒缓了压力。又如,学生对篮球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并能有应用,这就有了欣赏的基础,会在平时一些比赛(NBA)或者观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喊到:好的,漂亮,厉害,精彩。。。。,随着体育文化的慢慢积累,教师通过音乐的调动,学生在复习或者实践,厚积薄发,那些更高层次的运动感觉通过想象就会自觉运用着、享受着,在音乐中体会到运动之美,在节奏旋律之下得到了精神的满足。音乐融入体育变成一种娱乐,也是学生终身体育不可忽视的作用。
音乐导入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发展潜能的个性,也是发展新教育的重要因素;音乐的导入能活跃体育课的课堂气氛,增加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性及发展身体机能,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美感,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音乐的导入,为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内在文化素养的提高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学生活动起来精神饱满,情绪高昂,达到乐教乐学,育体育人的效果。音乐通过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作用于人的听觉,沁入人的心灵,激起人的情感共鸣。体育教学中辅以音乐为媒介,使学生浸润在充满艺术美的音响中,在律动中愉悦身心,给课堂起到了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音乐所带来的感觉、所营造的氛围,给体育课画上了另一层新的定义。
 
 
【体育教学】 2007年11期 吴文谦 郑思缇
【体育博览】 1989年 04期 陈丽霞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 02期 朱建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3年S1期 苏嫦娥
【教师博文】2010年 3-18  施彩珍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