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浅谈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学的课堂讨论
数学;课堂讨论;意义;契机;技巧
                       浅谈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学的课堂讨论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南镇 梁梅清  537300
【内容摘要】
浅谈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学的课堂讨论。恰当地运用讨论,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换言之,讨论实际上是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的较量,学生要想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必须关注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并对之进行分析、概括,以调整失衡的认知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讨论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关键词:数学;课堂讨论;意义;契机;技巧
一、课堂讨论的意义
课堂讨论除了能有效地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等优势外,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
1、是师生交往互动的需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营造和谐氛围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课堂讨论的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形式,使学习活动的施动方不再只是教师,从根本上改变那种教师以自己的优势去迫使学生服从的状况,从而促进师生在交往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是增强内部动机的需要。推动真正学习行为的动力,必须是在学习本身中发现报偿的动机,即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所要求的报偿,就是对该活动出色的结果的满足感,或是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喜悦。内部动机除了好奇心、能力动机外,布鲁纳认为,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内部动机,在小组中,小组成员总是对其他成员产生着影响,能有效地促使其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3、是增强问题意识的需要。现代学习提倡以问题为线索展开学习,学习者只有时刻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才能在学习中进行有方向感的学习活动。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增加了,能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
4、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素质教育是十分强调个性教育的,而个性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和主体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内容包括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等;其核心是培养创造精神,即重视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而课堂讨论最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二、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数学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是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学中又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出现了过多、过频利用课堂讨论的局面,致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问题一: ①讨论的时间太短,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交流,讨论似乎成了敷衍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
在一节公开课上,一名老师照例搬出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只待老师一宣布,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数学  
问题二: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缺乏指导,导致讨论变成学生自言自语,汇报讨论结果时要么无人发言要么局限于几个优生。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一些学习基础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抢先将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使得其他一些相对较差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不再独立思考,误认为讨论是那几个“好”同学的事,从而又回到被动学习的老路上去了。
  问题三: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应讨论的内容把握不准,设置的讨论问题太简单或过难,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或经过讨论解答不出来,讨论失去了实际意义。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小组讨论这一环节。许多教师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不切实际,将一些“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讨论“无功而返”。
三、有效课堂讨论的策略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1、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把全班四十二名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前八名分别任组长,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3、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4、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5、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时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6、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
  讨论中,进行适时的总结和评价是很关键的一步。一直以来,许多教育人士都提倡及时总结,其实,我个人认为,有时候及时总结可能适得其反,正好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可以选择延时评价,即在学生在讨论产生反映后,找个适当时机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若学生还不能理解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切莫急于求成。对于学生创新性的想法,则要及时给予鼓励、评价,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能使我们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诗句)”,对于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门艺术,探索和追求永无止境,特别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实施刚刚开始,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讨论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这更需要我们加强  思考与研究。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