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穆秋华 于海燕   耿艳丽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小学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的水平。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我们边行走边思考,在构建有效课堂方面积累了点滴的做法,我们从课前准备、课堂指导、课后评改三方面入手,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课前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传统的习作教学老师们大多只顾在作文课上下功夫,但却忽视了课前准备这一重要环节。只有营造自由、开放的习作教学氛围,灵活巧妙地把习作指导延伸到课前,引导学生事先轻松获取习作之所需,这样才能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提前示题,了解内容。
我们通常的作文教学往往是作文课才开始告诉学生要写什么,面对突然而至的习作任务,学生往往会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的材料准备和思想准备。每次作文课,我都会提前一周告诉同学们下次作文课的题目,并给他们提出详细的要求,让孩子们提前预知习作任务和习作的基本要求。为了防止孩子们遗忘,在这期间,我还不时地检查孩子们的习作准备,及时了解孩子们的习作动向。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一篇习作是“记一次实验”。为了写好这次作文,我提前两周布置孩子们做“生豆芽”“种大蒜”“观察小动物”等活动,并让孩子们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大约一周之后,我开始收取孩子们初步的实验观察记录,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建议。这样,个别忘记做准备的同学在老师的提醒之下,也会认真详细地记录。正是因为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孩子们的作文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不再是胡编乱造,而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第六次习作是“有趣的统计”,我同样提前布置学生在同学们中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调查,为习作准备。
几乎每次作文我们都是有备而作,因此孩子们不再会因为无米之炊而无从下笔了。
2.家校联手,引导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老师和家长是引领学生汲取营养的引路人。为了写好一篇文章,我经常亲自带领参与活动,或者布置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情境。例如春天来了,从早春抽出的第一个小嫩芽开始,我就带领孩子们到校园去寻找春天,并及时记录自己的观察。同时,利用周末让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初春的景象。正是因为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引领,使孩子们对春天有了感性的认识,因而孩子们的笔下,春天是那样充满活力。我班冯正阳同学在《寻找春天的足迹》一文中这样写道:“稚嫩!一切如梦初醒,让人惊叹,无法用言语形容,甚至一不小心触摸到都会让人心痛。瞧!冬天沉睡的植物绿得朦胧,羞涩,淡黄中泛着嫩绿,再加上枝条的琥珀色,色彩与色彩之间搭配得天衣无缝!一个地点同时拥有不同的色彩,让人感觉这绝不是刻意在调色板上勾勒出来的。初春的神奇,尽在于此。”杨恺琪这样写她眼中的春天:大地退去了冬日的萧条,染上了春天的色彩。小草露出嫩绿的芽,晃动着小小的脑袋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鲜又陌生的世界;迎春花开了,她勇敢地绽放在乍暖还寒的日子里,金灿灿的给世界涂上一抹明亮的颜色;紫玉兰含着花苞,像羞答答的少女蒙着脸儿,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啊。当行人驻足观看时,她的脸颊不知不觉泛上一层淡淡的红晕……这些灵动的充满诗意的文字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孩子们是写不出来的。再如“向妈妈表达爱”一文,孩子面对自己的父母,因为平时不习惯表达,所以不好意思说“爸爸(妈妈)我爱你”。面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请孩子们回家体验孕妇,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采访妈妈怀孕时的感受和父母如何照顾自己的;了解到父母对自己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点点滴滴都饱含着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时候孩子们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你”便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了。孩子们在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中观察父母的表现,记录父母的言行。同时,表达完毕之后让家长也写写自己的感受。父母与孩子双方的共同参与,使孩子们深深地懂得“爱,要大声说出来,也要真心做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3.情景创设,捕捉灵感。
学生写作文最怕的是无话可写,言之无物。小学生现在生活单调,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用心体验。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二主题是“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有一天,我正上着课,同事突然来叫我,说有个急会,必须马上去开。正上着课呢,怎么办?于是我匆匆安排了学生自习的任务,就急忙开会去了。十几分钟之后,我回来了,刚走到楼梯就听见教室说话声、嬉笑声,顿时火冒三丈。于是气冲冲往楼上赶,正想推开门发作,忽然灵机一动,想起了这次作文内容。这个偶发事件不是很好的作文素材吗?这突入其来的灵感一下子把我的怒火一扫而光,于是我神秘地在黑板上写下“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要求孩子们快速写成作文。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这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孩子们奋笔疾书,教室里只听见沙沙地写字声。
4.查阅资料,搜集素材。
    作文前对素材的有意搜集十分重要。比如说明文、读后感等题材的文章都需要提前搜集材料。比如有一次让孩子们写潍坊博物馆,就布置孩子们提前去网上搜集资料,甚至不少同学在家长陪同下亲自观察。还有读后感、观后感,都要提前阅读,并及时记录好词佳句,摘抄打动心灵的一个精彩瞬间或者一句话。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孩子们在写作时就会轻车熟路,抓住重点,并真实感人。
二、课堂指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写作状态,并经过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创新能力。如果课堂上给予学生太多的条条框框,往往会束缚住学生的手脚,使学生不敢放开手脚,因而说假话、胡乱编造、套话就会一大堆,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畅谈交流,相互启发。
叶圣陶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说话就是用口作文。”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表达。因此在写作前我们都是根据每次的写作要求,让学生之间相互畅谈写作意向,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然后在师生共同参与讨论下,梳理习作素材,整理习作思路。学生喜欢交流,箫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个人就有两个以上的思想。”的确这样,每次的交流都看到孩子说得不亦乐乎,侃侃而谈。交流,让孩子相互取长补短,从中受益。
2.指导方法,编写提纲。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习作的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例如有一次在学习了《广玉兰》和《夹竹桃》两篇课文之后,我及时总结了这两篇课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作者通过广玉兰的香气、颜色、形态、叶子表达了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而在《夹竹桃》一文中,我国的语言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可谓具有大师风范,文字朴素中含着智慧。这篇文章不仅写了夹竹桃的外在美,而且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赞扬了夹竹桃花开四季的美德,利用幻想的手法写了夹竹桃叶影迷离的美丽。教师平日阅读课写作方法的渗透已经无形地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自然地掌握了写作的要领。当我要求孩子们整合这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写自己喜欢的植物,首先要求孩子们编写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如果说方法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基石,那么写作提纲也让孩子们理清了写作的思路,明确了文章的详略,避免了层次混乱重点不突出和流水账式的作文。因为有了方法的指导,孩子们的作文中充满灵性,写景与抒情的巧妙结合让文章有了大师风范,耐人寻味,水到渠成。
3.示范引领,抛砖引玉。
示范引领,抛砖引玉,能开阔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出学生的好词佳句。写作贵引,依引写文,文思如泉。这个引,有时是老师的下水文,有时是老师精心挑选的美文,还有时是身边优秀同学的典型案例。我们学校几年来一直致力于“诗词创作”教学研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不仅喜欢文字,更喜欢用笔书写自己的情怀。我就是这样经常带领学生,去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孩子们。有人说:诗歌是浓缩了的文,文章是拓展了的诗歌。我们在作文中常常引领孩子们用诗的语言描写自己眼中的世界。春天来了,一夜风雨,催落花瓣无数。也许是语文老师特有的敏感,我当即赋词两首:
蝶恋花  惜春  
细细轻风纤纤雨,花红柳绿, 眉眼低垂处。
蓓蕊吐绽一簇簇, 朱唇翠袖点点露。
流连顾盼费诗句,怜春谁与? 枝下听笑语,
暗香盈盈生情愫。 儿童嬉戏忘归路。
捣练子叹春  
花开时,都几许?玉兰一夜弄春雨。
东风摇落千千数,韶华易逝眉尖蹙。
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笔下的春天不仅多了几分细腻的情感,而且文章的后面都附有稚嫩的小诗,这让我惊喜不已。我班张淼淼在作文的后面这样赋诗:
蝶恋花 叹春——张淼淼
春雨也来遗红落。风雨潇潇,窗前影斑驳。
遥望婵娟忆嫦娥,云散又聚月成朔。
柳枝轻荡人渐寞。残红破月,雨歇天更阔。
绵绵银丝随风过,树影迷离叶婆娑。
老师一次不经意的引领,引来了孩子们送来的璀璨美玉。让孩子们对春天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感,文字中透露着浓浓的爱春、惜春的情感,更增添了一份诗意的美。
4.尊重个性,完成试写。
课程标准给了小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因为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避免给学生定下许多的条条框框,鼓励他们从自身生活经验入手,“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为语文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还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不同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和自由。例如写“我喜欢的人”,可以是父母、同学、老师、身边的朋友,甚至一个素不相识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题目自拟。再如“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可以是自己做过一件成功的事,也可以是自己一次失败的体验,发生在校外、校内皆可,只要写出“印象深刻的原因”抓住事情的经过把事情叙述清楚,有真情实感皆可。同时作文的要求因为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不一样,作文优秀的同学可以写500字以上,写作水平较差的可以三四百字。只要能够认真书写就行。习作中还要把写作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避免千人一面。同样一件事无论是选材还是布局,语言表达上要独立思考,尽显个性。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作文,一气呵成,不能拖拖拉拉。教师在学生写作时最好巡视,对写作速度快、书写认真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激发其他同学用心写作。巡视中出现的错字及时纠正,发现的好词佳句当场表扬激励。
三、作文赏评
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作文,很多学生总是认为作文写完了就是写完了,放在一边,开始做别的事情。殊不知,刚才一气呵成写成的文章,还有很多地方欠思考。如果不进行修改,只是一篇比较粗浅的草稿而已。在一些大师的笔下,确有一气呵成、流芳千古的美文,但是大部分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都是告诉我们不下苦功夫锤炼语言,是写不出生动有文采的好文章的。“推敲”的典故,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都是说明好词佳句需要反复斟酌的道理。吕叔湘也说:“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曾经修改他们的作品三遍五遍乃至十几遍才定稿。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有些同学寄希望老师批阅后,再进行修改。这样一来时间不那么及时,作文的灵感也会随着时间拉长而慢慢消失。所以,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当务之急。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改作文呢?
1.对照要求,自读自改
老舍先生告诉我们:“一篇文章写完后,一定念几遍,你念给别人听也好,轻声念给自己听也好,念了一遍又一遍,看看文中的每句话念得顺口不顺口,用词准确不准确,听起来会不会感到别扭。”老舍说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一种修改文章的方法。只有通过反复地读文章,自己就会知道哪里需要修改。这个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很适合学生。因此,学生写完后,对照习作要求,反复诵读自己的文章,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语句修改通顺。
2.互评互改,取长补短
课程标准对修改作文也有明确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学生由于受到自己的思维定势,一些作文中的问题找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一开始,学生面对同学的作文,怎样进行评改,无从下手。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评改方法的指导。利用班级的电子白板,教师分别把好中差三类文章展示出来,指导学生评析这些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从书写、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到词语搭配是否得当;再到布局谋篇是否合理,教师一一引导学生用标准的符号进行标记。根据学生提出的修改意见,接着在电脑上写好眉批,进行修改,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最后请学生对全文进行总评。在这个环节,我总是把比较优秀的作文给写作较吃力的学生改,让他们有机会欣赏学习到优秀文章,修改时也不会感到太吃力;把水平较差的作文给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改,让他们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互改中提高写作水平。拿到别人的作文,我要求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的文章,既要看到别人的进步,也要看到别人的不足。对同学的优点要不吝赞美之词,对不足要诚恳地提出,使之愿意接受同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我和学生还经常在小组之间进行赏评。课程标准指出:“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习小组之中,一个人念自己的作文,其他三人提修改意见。大家一块儿修改一人作文,集思广益,有利于修改意见的统一,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学习。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种小组互评的方式,提高了同学们合作探究能力。小组赏评的时候,教师也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发现学生们有争议的意见,及时进行分析、指导,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修改方法。
3.集体赏评,明确方向
 教师在小组赏评的过程中,通过巡视,明确学生作文的基本情况。找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自己的作文或是典型片段。通过交流,发现本次作文出现的共性的问题,教师通过点拨指导,学生明确修改的方向,有目的地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记得我们在小组赏评《童年趣事》这篇文章时,我发现大部分同学的文章一开始就是什么时候我和谁做了什么事情,非常直白,没有吸引力。连续念了几个开头,都是这种情况。我告诉学生:“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情如此,写文章也是这样。有一个恰当、新颖的开头,不仅能使你笔下生花,而且能增加文采,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接着我即兴说了一段开头:‘一说童年,那些往事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在脑海闪现。最让我回味的是除夕夜我们大家一块儿做游戏的情景。’这样的开头,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他们做的什么游戏这么令人回味呢?”学生们连连点头,老师的话说到他们心里去了,一下子有了灵感。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开始给自己构思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结尾也是如此,一件令人兴趣盎然的童年趣事写完了,这件事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回味,启示,感想,一一写出来,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让人读来绵绵回味……
学生忙着修改开头和结尾,我告诉他们:同学们改完了,我们就评选最美的开头和结尾,看看这最美的片段花落谁家。很快,学生修改完了。王悦说:“童年的回忆,总是那么多彩。欢笑的、忧伤的,既模糊又清晰,像一场五彩缤纷的美梦,却又那么短暂,一恍而过。回忆起这些往事,似春风拂面,一股温暖就从心底油然而生。第一次炒菜,让我印象深刻。事中有趣,趣中有情,情中有爱。心到了,意到了,就算再难吃的菜也是香的。”王禧玥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这段故事,有悲伤,有快乐,有愤怒,有滑稽。童年是我们最精彩的一页,是这辈子最珍贵的回忆。”袁晓辉说:“就是这些童年趣事,让我从小到大一直记着爸爸妈妈的爱,只要一想到这些趣事,就会让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温暖,而且这些温暖会陪伴我一直长大。”王少卿说:“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是哗哗的流水,童年是一本看不完的书,童年是青山绿水,童年是那一望无际的大海,童年更是趣事儿的发源地。”当他们再次起来交流,我发现如诗的文字跳动在学生的字里行间,美丽的情感闪现在学生的心田。一些平时大大咧咧的男同学也有如此细腻的情感,我不禁为他们的精彩拍手叫好!
4.教师批改,多样评价
“教师批,学生改”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作文批改方式。但是限于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师批改作文慢,导致批改周期长。这周的作文往往到下周才能够反馈,使得学生修改作文的热情降低,只是看看批语,改改错别字了事。教师费了大量的时间批改出来的作文最终这样的结局收场,真正是高耗低效。鉴于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一种快速的批改形式,教师能够及时反馈学生作文情况;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教师对自己的作文评价,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利于修改作文。因此,教师需要找到一种高效快捷的方式。面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评改作文的方式。学生的文章得到及时正确的评价,心中有数,再去修改便胸有成竹。但是限于班额较大,这样的批改作文方式操作起来有难度,教师不可能在每一次作文课都对全班学生面批,所以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分类进行面批,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这对他们作文评改是大有帮助的。为了鼓励学生主动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必须对学生习作有恰当、及时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为了鼓励学生,我在班级采取了多种方式展示学生作品。对于优秀作文,我在班级专门开辟了“习作专栏”,张贴学生优秀作品。每当下课,学生围在专栏前,驻足赏评,在班级营造了一种积极的习作氛围,极大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一大批“小作家”应运而生;学生逐渐掌握了习作评改的窍门,每次习作都会产生一批优秀作文。对这些文章,我除了展示在“习作专栏”里,还给学生打印出来,集结成册,出版《班级优秀作文集》,让学生体验出版文章的感觉。对于特别优秀的文章,老师也及时给他们寄出去,班里不少学生的作品得到发表,看到寄来的报刊和稿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当然,作品能够发表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如何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成为老师研究的问题。于是,我开始给优秀作者发“电子奖状”。我把给优秀作者专门制作的“电子奖状”通过屏幕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美丽的背景,极具感染力的颁奖词,同学们被震撼了!我给韩孜翔的颁奖词是:“你的作文《感受最深的事》,描述极其逼真,把我们带入了波澜壮阔的水上皇宫,是一篇难得的佳作。望你再接再厉,写出更多的美文,我们期待着……”给李子安的颁奖词是:“你的小诗清纯秀丽,温婉宜人,真是名副其实的小诗人!我们期盼拜读你更美的诗歌。” 看到自己一篇小小的文章,引来老师如此赞美之词,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随着优秀美文不断增多,我已经没有时间给他们一一做奖状了。于是,每一次作文批改完以后,我就把优秀的学生分成一二三等奖,做成一个集体的电子奖状。每次展示,学生们都伸长脖子,使劲在名单里找自己的名字,这是对他们的承认。在学生眼里,班级的每一次习作都是作文大赛,学生必须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努力创作、细心修改才能获得奖项。通过这样一些激励措施,学生都能够重视自己的习作,每次都力争体现自己的最高水平。慢慢的,学生的习作水平越来越高了。
     总之,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老师的有效指导至关重要。无论是写前准备、习作指导还是写后赏评,都需要教师立足学生的生活,找到学生能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让学生会写、乐写,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我们愿意在习作教学之路上且行且思,不断积累经验,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写作,喜欢写作。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