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诵读经典美文  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经典美文  传承中华文明
                                                             施晓敏  
“晨读课堂,书声琅琅,有《弟子规》相伴;上下楼梯,出入教室,有笑脸的灿烂;路遇师长,自然大方,有纯真的问候……孩子们如饥似渴地汲取传统文化,尽情享受经典的熏陶。以往在人们心目中“高深莫测”的国学如今已经轻松、自然地走进了新乡市第一铁路小学,走进了学生中间,更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一小人的心里。
一、传承经典,营造育人氛围
 古人云:“入灵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同化矣。”可见,环境能造就人。我校提出“让书香像空气一样弥漫,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由”的口号。全方位营造“人人是教师,处处皆课堂”的诵读环境,让学生在书海的浸润中不断进步。
1.依托经典,改善校园环境。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文化墙,以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名言锦句为题材,传递着爱国、勤学、修德、健体的育人理念。上面的经典名言学生早已烂熟于心,但仍常有学生驻足赏析,成为师生的行为指南。
2.依托经典,建设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求各班根据实际规划布置,可以说每个教室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除了统一规定的读书角、国学诵读栏以外,每个结合班级主题设计布局,体现出班级的特色,“书香沁心脾,翰墨润人生”、“ 爱心滋润童心,知识照耀童年”等。学生沐浴经典的光辉,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3.依托经典,创建书香家庭。学生的课外时间大部分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氛围对学生的诵读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要求每个家庭建一个家庭书架,共读经典美文,引领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家长成为诵读活动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二、吟诵经典,打造书香校园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让孩子直抵高层,感受名家大师风采,不失为一条佳路坦途。为此,学校倡导“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我们的理念是“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
1、唐诗宋词,锦心绣口。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学校确定精选诵读内容。各年级必读内容为《弟子规》。结合不同年级特点,低段选读《唐诗三百首》《三字经》,中段则背诵《论语》《诗经》以及分主题背诵若干首唐诗、宋词,高段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四大名著以及《史记》《大学》。
2、中外美文,赏心悦目。中外儿童文学名篇给学生提供的是生动、优美、规范、形象的语言范本,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性情。我们通过学生、教师、家长、专家四方推荐,反复筛选,确定了“新乡市第一铁路小学小学生30本必读书目”和“30本选读书目”,隔一段时间对数目进行调整,及时将优秀儿童文学补充进去,以适应孩子的需要。
3、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着多少万人口诵的经典。它们,是这个民族的魂。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学校每天早晨为诵读时间,低年级以诵读《三字经》《百家姓》为主;中年级以诵读《弟子规》《千字文》为主;高年级以诵读《论语》《老子》为主。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合作。
4、自主选择,张扬个性。在推介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也注意不以成人的意志、教师的意志完全左右学生的意志,我们在读书内容上适当的“留白”,尊重学生的喜好,给他们自主阅读的空间。
三、弘扬经典,夯实做人根基
学校把“孝敬教育”、“魅力中国节”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弘扬经典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春节至元宵节期间的 “过中国年”活动,学生拜大年、抄春联、集灯谜,用心体验浓浓的“中国味”,感受醇醇的“中国情”;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学生缅怀先烈继承遗志;端午节“与妈妈共同包粽子”活动,纪念爱国先人,弘扬传统文化;中秋节赛诗会,学生感悟亲情;重阳节“孝敬日”,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了感恩。
以国学底蕴培养第一铁路小学底蕴,以国学魅力提升第一铁路小学魅力。如今,漫步在一小的校园,常常可以听到同学们童腔稚气的诵读声,古韵缭绕,书香阵阵,令人怡然。浓郁的氛围、成功的喜悦使我们的孩子变得更聪明,更懂事,更具书生意气。我们期待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里……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