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高效课堂”重 在 朗 读 训 练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高效课堂”重在朗读训练
                                                               许 桦 
      当前的阅读教学重分析轻朗读,教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地讲解,而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更谈不上留下语言!教师为了应对考试,只有让学生机械地背诵,抄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延长了学习时间,剥夺了他们愉快的童年!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厌恶学习语文。这样下去,谈何提质,如何减负?真正做到提质减负,我认为在课堂中注重朗读训练是非常有效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的情感体验。朗读,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激发学生情趣,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随着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用最直接的语言说明了这个道理。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实际做法:
一、朗读教学的意义和功效
(一)便于增强记忆,体悟情感。 
阅读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默读所能记下的内容大概只有五分之一,而朗读一遍则会对二分之一的内容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相对默读来说朗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朗读的速度比默读慢,但良好的记忆效果足以抵消这点差距。如我教学《春》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总的结构,然后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图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读出春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就能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美妙的词句,体会并理解文章情景交融的画面。
  (二)便于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如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引读、竞读、分角色读等等,揣摩文章的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可见,没有语感,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叶缤纷的景象,还会联想到初秋、寥落、思乡等意味。
随着考试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同学对文章中心的把握、问题重心的揣摩、词句运用的作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还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是分析文章的能力还不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悟性”还不高。此时,我们不能仅从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找原因,更应当多多朗读,这样,会使学生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语言就显得上通顺流畅,简明扼要。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最有效的好方法。
(三)便于拓宽视野,发展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如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让死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学生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畦、桑葚、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黄蜂、叫天子、蟋蟀等有趣的动物,学生沉浸在趣味无穷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
  (四)便于品位和探究文本妙处。
  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荡之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佳点妙处进行探究品位。诵读还是探究文本妙处的有效方法。文本优美的语言、感人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构思、高超的手法都需要学生在吟诵之中去探究品位。如我在教学《背影》时,就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的第六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探究品位“探”、“攀”、“缩”、“倾”等动词的表现力;去探究品位父亲背影这一感人形象以及作者通过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巧妙构思;去探究品位作者通过父亲的衣着、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来塑造父亲形象的方法;去探究品位作者在叙事和描写中抒情的特点等。通过在反复诵读中探究品位这些佳点妙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就丰富多了、深刻多了。同时探究品位佳点妙处对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激发进取心,增强创新能力都有莫大的作用。
   (五)便于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审美的情趣与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不断去发现和挖掘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只要借助想象与联想提高审美情趣,就能读出《雨说》中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表达对中国儿童的祝福,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之美;《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与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诗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美;《乡愁》是诗人借助“邮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的美。
二、朗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很多老师急功近利,认为大量时间用在朗读教学上,没有明显的效果。朗读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
(二)一些老师朗读教学的目的性不强。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因此朗读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够好。
(三)朗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机会,就不可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从而达到语文课堂“减负提质”的目的。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