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能力的培养――从乐问到善问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能力的培养――从乐问到善问
                                                                    曾翠彬 
 摘要:  课堂教学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从想问、乐问到会问、善问。创境导问,使学生“乐问”:从巧设悬念,“奇”中“问”;到比较激疑,“疑”中“问”;再到创设挑战,“创”中“问”。指导质疑,使学生“善问”:从质疑课题,以问导学;到质疑解法,以问促学;再到质疑重点处,以问引学。实践应用,使学生会问:从开放练习,“异“中问;到实践应用,“用”中问。
关键词:问题   创境   乐问   质疑  善问  会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疑问。”是啊!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能够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可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数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猜想和进行验证的过程。数学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列为总体目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实施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有句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掌握“学问”首先要学会“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应从以“解惑”为中心转变为以“生惑”为中心。数学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解疑,更应教会学生学会质疑,这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深刻转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育界已日渐得到认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我校自2006年进行“问题—探究”式课题实验以来,在课堂教学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取得一定的成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从想问、乐问到会问、善问。
    一、创境导问 ,使学生“乐问”。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架起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抽象数学与具体问题的桥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自觉发现、意识到问题存在,迫不及待地感到有问个“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需求。那么,怎样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问”呢?
    1、巧设悬念,“奇”中“问”。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诱发学生产生揭密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当场书写一些数,师生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跃跃欲试, 但随着数位增加,数目的增大,他们的判断会越来越慢 ,而老师却屡屡获胜。太神奇了,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老师用的什么诀窍,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教师抓住“奇”中“问”这一“火候”,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进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2、比较激疑,“疑”中“问”。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师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适时运用比较激疑,使学生有疑可问。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这时“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一问题学生脱口而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问题意识也得到培养。
    3、创设挑战,“创”中“问”。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当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引导他们发现拼成图形与原图形间有何关系,从而推出面积公式。之后我提出有谁敢挑战,还有其他方法吗?同学们热情高涨,方法倍出:有转化成一个三角形,有转化成两个三角形,有转化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进而让他们提出疑问,通过解答得出公式,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中“问”,“问”中“学”。
    二、指导质疑, 使学生“善问”。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核心。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反思常规解法,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想问乐问,而且会问善问。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会问”,需要指导质疑策略。
1、质疑课题,以问导学。
揭示课题后,训练学生对课题提出问题,培养质疑的习惯、方法,以凸显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质疑课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3)有什么用?(4)与相邻知识有何区别与联系?如《方程的意义》一课,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来质疑。出示课题后问: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会问“什么叫方程?方程表示什么意义?学了方程有什么用……”教师加以归纳提炼,以问导学直接切入主题。
2、质疑解法,以问促学。
解题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应从不同角度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积极求异求新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处质疑,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也可能不同,若能把典型的方法引导质疑进行讨论,学生则会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如教学《方程的意义》在给式子分类时,学生中有按“是否含有未知数”,有按“是否是等式”等标准进行分类。我及时的把学生写的式子分成两堆,让学生分,引导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你能把这一种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有何疑问?有何发现?(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在比较各种解法中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得出方程的意义,真是水到渠成。
3、质疑重点处,以问引学。
所谓重点处,是指哪些与数学知识紧密相关的、具有牵一发可动全身的关键例子。每堂数学课都有它的重点,学习的成效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维,数学教材的知识是静态的、凝炼的,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动态内涵。学生若能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在重点处质疑,带着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又引导学生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教学《方程的意义》应从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来质疑提问。让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举例说明,引导得出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实践应用,使学生“会问”。
知识应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重要目标。如何让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加深学生对有关数学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精心设计训练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会问”呢?
1、开放练习,“异”中问。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例如:在“数字的用处”教学之后,我说:数字编码的作用可真大呀!你们知道的也可多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来设计编码呢?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将举行“小小设计师”比赛:阳光新城共有10栋大楼,请给7栋楼、第3单元、4层左边的这户人家设计个房号。看到题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设计出了十几种编码。一对比问题层出不穷。
2、实践练习,“用”中问。
众所周知,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儿童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故此,实践是智力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知识应用中必须精心设计一些实践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到所学知识就来源于实际生活,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为使应用题数学更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后我设计一道实践题,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妈算一算怎样存款所得利息多。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多等等问题。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初步认识到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从小要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这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学会是前题,会学才是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质疑,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所谓“没有问题才是大问题”,教学中应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从想问、乐问到善问、会问,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这才是优质教育、才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原理》柳海民  第385页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如何理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蒋文冰

3、《数学的心脏》 美国当代数学家哈尔莫斯
4、《质疑 激疑 解疑》 蒋仪
5、《构筑思维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夏相武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