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中要“留有余地”
                                           语文教学中要“留有余地”
                                                              郑松莲
     新课改指出: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而语文教学中“留有余地”的本质,就是教师发挥其指导作用,让学生在一定的目标制       约下充分实现其主体意义,双方共同完成完整的教学任务。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做到教学中“留有余地”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列方面考虑。
不要把话说尽了。
要能取其类,择其要,举其例,示其范以达到举一反三之效果。如教学《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故事,教师通过指导分析出故事中所寄寓的意思即可,剩下的应由学生从你的分析中悟得方法和途径,自己体味并将其表达出来。这时教师不要惟恐有所疏漏,以为只有整堂课喋喋不休,面面俱到才算恪尽职守万无一失,而实际上是取代了学生必要的独立思索、质疑解惑的过程,削减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结果不仅抑制了思维,还培养了惰性。
不要把话说绝了。
要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点拨下继续深入探究或由此生出些“枝节”。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第十册)一文,教师应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前提下,对课文中主人悲惨遭遇的社会背景加以提示,让学生自悟文章的主题,学生可以从中得出不同的感觉,告诉学生全文以扬科对音乐的“爱”和命运的“惨”为线索,将具体、形象、生动的内容连成一篇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文章。语言朴实、流畅、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是本文的主要特色,教学时要抓住启发想象和加强朗读进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探究作者的思想,确定文章的意义,得出各自的结论。若教师不由分说,仅以本文“揭露了封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剥人、人迫人的丑恶社会的真实写照,高度赞扬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文中心思想的定论,不仅生硬地简化了文章的丰富内涵,而且堵塞了学生深入思索的渠道,甚至会使他们考虑问题陷入模式化的误区。
不要把话说忘了。
要让学生对问题有难而可解的信心,而非望而怯步的无奈。语意的表达深度与语句的理解难度并比正比关系。任何深入的分析和深刻的见解都应该也完全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话说明白。任何以引起学生关注为目的的故弄去虚和故作高深都是没有必要的。而脱离学生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来求教学语言的深刻,效果上只能适得其反。让学生分明感到的玄妙和深奥会使他们认为那是个不可企及的“圣地”。所以教学语言尽量少使用生疏的极专业化的称谓,不堆砌各种吓人的术语,避免对教材内容的凭空拔高,杜绝学生摸不着头脑的生拉硬扯,而应力求朴实。这种朴实,并不排斥辞藻的华丽、口吻的风趣、情味的高雅、语意的深沉。朴实的语言与它们的关系还可用道家之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至极而众美从之”来加以诠释。当然,这里的“淡”绝非寡谈,“极”只能是“极品”之极。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首先应当是科学的语言,而科学需要老老实实的态度,来不得半点浮夸。浮夸的言辞或许可以在课堂上取悦一时,但用多了,只能有碍于教学双方思维的互动。
四、不要把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课标中“以读为本”理念的内涵所在。所以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多时间去读书,朗读、默读、诵读、浏览、听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略读等,多种形式读,做到不读错字,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正确地读。在此基础上,做到读流利,读到像叶圣陶说的“把一个小孩子放在房间里读书,如果你走过他的房间,听到好象是在讲话,这样的读书才是好的”,读到让听者听起来感觉到读者就是文章的主人。也就是把自己融入情境为止,学生的体会就不用教师帮分析就自然感悟到了。这样的读,实际上也是在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了,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认知、培养能力了。我认为在学生没有读懂文章之前,不要对文章作任何分析,如果让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读懂文章之后,到时候就可以“要和语文内容分析说再见”了。例如在《穷人》教学时,体会桑娜的矛盾心里时,可以让学生读,去掉省略号读,留着省略号,断断续续读,进行对比,融入感情去读,这样不用分析学生自己就可以悟到文中内涵了。如果有的句子学生读起来有难度的话,教师有必要进行范读,让学生有样可仿。
五、不要忽视学生的尝试运用。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学习语文最终目的就是表达运用”,要体现出学生的“发展”与“学会”时,要做的就是“运用”。如在教学《穷人》后,在总结描写人物心理特点的方法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后,就可以创设情境:1、写一写当你在马路上捡到100元时的心理;2、当你看见一个同学在操场上乱丢垃圾时的心理等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来检验教学效果。如果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一个跟课堂传授的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练习时,相信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形成了一种能力,达到上语文课的目标,也达到了一课一得的效果了。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留有余地”就是要留些事情让学生去做,留些味道让学生去品,留些问题让学生去想,留些话让学生去说。要做到方法的示范性和思维的启迪性并重,语言的深与表达的浅统一。这是语文教学中语言使用的特点所在,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领所在。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