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进行文章结尾的作文教学
玉瑞英
苏联作家艾亨堡在论小说结尾的写法时说:“小说‘把它的全部重量集中在结尾部分’,以便象箭似的‘拿它的全力射击出来’”。尽管中学课文中所选小说的结尾各有侧重,各有不同的表现技巧,但都蕴涵了无穷的艺术魅力。笔者在此浅论一下几篇小说的结尾技巧,也许对我们指导学生认识小说的结尾艺术及掌握作文结尾技巧都有所帮助。
一、 溶情于景,反衬鲜明的结尾
《祝福》的结尾:“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以无限的祝福。”
这段文字令人心酸和愤慨,令人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为什么有这样的共鸣?因为作者在结尾里写尽了“祝福”的繁忙和热闹,写出了天地圣众——“醉醺醺”和“蹒跚”的沉醉和欢乐,而祥林嫂却在“祝福”声中孤独寂寞、凄冷饥饿中死去了,反衬映照下,读者怎不心酸、不愤慨、不同情呢?对比中,读者清楚的看到了:地主阶级的所谓“福”,不是“福神”赐与的,而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和死亡的基础上的,这样的结尾是对封建制的彻底否定和有力鞭挞。力重千钧,入木三分。
二、 对比强烈,独白含蓄的结尾
《一件小事》的结尾就属于这一类型的。“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鲜明,教我惭愧 ,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这一段“我”的自思、自述的独白娓娓道来,揭示了“我”这个知识分子 在勤朴善良的车夫感动下深刻的思想反省。其妙处在于:第一,点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倾向革命的思想根源;第二,道出了劳动人民改造社会的伟大力量。渺小和伟大,如此强烈的对比,难怪“我”惭愧和自新,作者在此“不言此而言它“,新颖别致,意味深长。
三、静中写动,景物描写的结尾
《药》:“他们走不到二三十步,忽然听到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肃然的回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药》写夏四奶奶上坟,先写静的环境:层层叠叠的坟,秃树寒鸦,微风停息,在寂静中,乌鸦‘哑——’的一声大叫,静中写动,愈见其荒凉、阴冷,增加了悲剧的氛围。结尾的乌鸦远飞,对愚昧迷信的夏四奶奶是一个深刻的教育。夏四奶奶想乌鸦飞上坟顶来证实儿子的冤枉,想靠“天”的意旨惩罚害死她儿子的那些人,这是迷信消极的思想。而作者是不主张消极的,他采取积极明朗的态度,结尾偏偏不让乌鸦飞上坟顶,而让它向远处飞去,只留母亲的悲哀。这一结尾的教育意义在于告诉人们:不能相信鬼神,要挽救自己得靠自己起来斗争。而写乌鸦是出于作品反封建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的需要,真可谓独具匠心
四、饱含哲理,鞭策启发的结尾
《故乡》的结尾是这样的:“......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衔进“路”的双关意义,把船离故乡走过的水路同“我”的生活道路与人生道路联系起来,点明“路”是人走出来的而绝非天成的哲理,深含“我”与闰土之间的隔绝要开出一条路来,而且警策读者,发人深省。
五、 平中见奇,叙述抒情的结尾
《社戏》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本是叙述事实,属于“平实”的写法,但“平实”到这种古朴拙的程度,就反而转为奇突和携永,这种看“平”不平的写法,结构上除了呼应之外,还含有对照:北京戏丑恶和庸俗,家乡戏淳朴和浓烈,这种朴实风格,使真情洋溢,淳美感人。
六、反复强调,引用暗示的结尾
《孔乙己》的结尾:“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的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是一个没有“进学”的老童生,穷困潦倒,封建社会一方面培养了他自尊的性格,另一方面又不断使他的性格受到蹂躏和践踏。但孔乙己也有善良的一面,就是不管怎样穷也不愿意拖欠人家的酒钱。小说最后两次引用掌柜老板的话,隐含着孔乙己已不在人世的可能,又通过年关到端午,从端午到中秋,从中秋到现在的反复强调和“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肯定推测,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人生已经到了终点。结尾对于孔乙己的死不吐一字,但字里行间全是死的情调和气氛,可悲可叹之极。
纵观以上所述,我们回发现,作家创作是按照人物性格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写的,而不是强迫人物作出一些他们不可能做的事。如果孔乙己换上阿Q就不是这样的结尾,祥林嫂换上夏四奶奶也不是这样的结尾,或者《故乡》中的“我”换上《一件小事》中的“我”,其结尾也会不同。作者要什么样的结尾,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家本身怎样写,如普希金对塔娅雅娜的出嫁感到非常惊奇,法捷耶夫不得不改变原先已构思好的美谛克自杀的结局,鲁迅也没料到阿Q那么快就“大团圆”。这就说明作家的构思不是不变的,而是随人物性格的发展,情节的变化和作品主题的要求而改变。因此,小说的结尾有些是作者原先“设计”好的,有的则不是,如《药》的结尾,作者写到最后才有“花环”和“乌鸦”。鲁迅每一篇作品的艺术构思都不同,中学课本中选入的几篇小说的结尾,可归结成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是揭露和批判,如《孔乙己》和《祝福》,这两篇都围绕“死”来收束全文。作者的基调是“血”和“恨”,可以说字字是血,句句是恨。第二是警策和挑战,如《故乡》和《药》,这两篇的“路”和“乌鸦远飞”都带有鼓舞人们向前的理想,明显的看出作者是向封建制度挑战。第三是反思和期待,如《一件小事》和《社戏》,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地是无情的解剖自己”。《社戏》中的“我”,又无时无刻不期待着“好豆”和“好戏”。
总之,小说的结尾绝不是迎合之笔,也不是闲笔,从上面分析看出,有的点到即止,余味深长;有的含而不露,发人深省:有的情景交汇,让人不忍释卷;有的故意平简,厅兀顿生。但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艺术构思,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