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情感教育
王燕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即情感 教育。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感与学习效果有着明显的关系,高涨的情绪会促使学生全力以赴,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直达预期目标。而且,科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的心情愉快时思维灵敏,妙语连珠,记东西特别轻松,而当人们沮丧时,学习效果就要受到影响。所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尤其是在语文课中,情感 教育是语文 教学固有的任务之一,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极丰富的情感 教育的因素,在情感 教育方面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育工作者更应注重进行渗透情感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这更是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教师要根据有同课文的要求,用优美的课文愉悦学生耳目,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教材中的美比比皆是:如《春》、《济南的冬天》等,教师可通过形、色、声等方面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那令人陶醉的景色之美,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通过《背景》、《我的信念》让学生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美,与人物的感情产生积极的健康的共鸣,这样以情品文,就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比如 诗歌。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诗教的国度,诗以言志,诗关风化。无论是美轮美奂的古代诗词,还是酣畅淋漓的现代新诗,入选课本中,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 教育的极好文本。如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梦赴战场,山河复归,表现的是诗人赤裸裸的爱国思想。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李白的《行路难》让人感受诗仙那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雄心。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2)要重视师生感情的交流,教学工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间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参与意识。语文教学是最需要情感与激情的教学活动,文学作品的解读,作文教学的进行,都是情感性很强的活动。如在讲授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尝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就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在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在讲述自己读后的感受,用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去教育学生,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处理困难的方法。也让学生把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困难以及处理方式说出来。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参与。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我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诗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感情层层深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及作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师生共同讨论海峡两岸的现状及今后我们该如何做。
(3)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课本中有许多反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的作品,教师要善于利用艺术形象的感染力,移情于物,将学生理性的思维转移到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境界。如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就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优美传统美德。教学中,师生将自身的行为与书中做对比,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今后该怎么做。师生共勉,互相交流,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小说是社会生活的镜子,社会中的美与丑、真与善、假与恶,无不栩栩如生地表现在小说作品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小说,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对于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均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又如初三课文《孤独之旅》,写了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文中对人性中的苦闷、困厄、理解、帮助等倾注了感情,孩子们能从这些生动可感的文字中收获许多,得到人生的感悟。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将情感、思想、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师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可以肯定,只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完全可以将情感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必将进一步提高,其语文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对中学其它各科教育产生良好的影响!总之,我们在语文 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教材的美,善于演绎教材的理,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这样,即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情感,又能使得到美的享受,发现课文中的美,联想到生活中的美,从而将高尚的道德情操融入学生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