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幼小衔接的良好氛围
吴小玉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它意味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向正规学习迈出了最初的一步。
幼小衔接的三个方面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相互连接,幼儿园如何做好家庭与学校,幼儿与学校的联系。幼儿园为孩子做哪些入小学的准备工作,如何有目的的培养幼儿;幼儿园为家长做哪些工作,争取家长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怎样与学校联系,让幼儿熟悉小学的生活,拉近小学和幼儿园生活的距离。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它意味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向正规学习迈出了最初的一步。 我国每年约有2100—2500万新生入小学,他们能否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是否存在困难?我们应如何为他们做好入学前的一切准备?这些问题都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这些年来, 幼小衔接,成为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幼教工作者们进行了许多多样的研究,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有了初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里论述了幼小衔接的三个方面。幼儿园、家庭、学校。
首先,幼儿园是幼小衔接一个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在开展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我们所做的许多工作不仅仅是为孩子入小学做准备,而是着眼于幼儿终身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重要素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片面性,在现阶段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也存在着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的误区。如:为迎合家长,将小学一年级的部分内容提前教给孩子,教孩子读写汉字、拼音及加减法。致使部分幼儿上学后出现了上课不专心、做事不认真的现象。由于不重视幼儿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孩子上学后给家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曾有一份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开始上学觉得压力大的占53%,觉得压力小的仅占3.8%。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幼儿园里,我们尽可能的为幼儿创造一些让幼儿独立做事的机会,如:在生活上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端饭,饭后收拾餐桌,自己铺床叠被褥等等,在集体活动中设计有关的课程,为幼儿确立目的地,引导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锻炼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争抢玩具,都喜欢到同一个区域里游戏,我们老师就引导幼儿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从而减少幼儿对老师的依赖。并逐步减少读写汉字及加减运算的课程,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玩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幼儿放任自流,而是有目的的培养幼儿的。
(一)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为了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并培养幼儿的表征能力,我们采用小本子记录的方式,让幼儿将各种任务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本子上,回家后讲给家长听,这样大大提高幼儿完成任务的记率,收到好的效果。
(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幼儿入学后,大事小事都需要幼儿来解决,不象在幼儿园处处都有老师的帮助与提醒,家中有大人的包办代替,独立性的培养可以使幼儿获得能力上的发展,为幼儿提供独立做事的机会,减少对老师的依赖性,有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有益于适应入学后的学习生活。
(三)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以往有上学的幼儿家长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幼儿初上一年级时心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意识,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幼儿则钻到桌子底下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在何时何地做何事都要受到一定的规则制约着人的行为,它是判断行为标准的准绳,因此,我们要让幼儿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受规则,维护执行规则,提高规则的执行能力。规则是伴随活动产生的,在活动中,让幼儿接受规则,理解规则。首先让幼儿先理解什么是规则,在理解规则含义的基础上与幼儿一同设计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规则,外出时不掉队,集体喝水时不大闹不争抢;游戏时要有集体规则:不大声喧哗不影响别人,游戏后将玩具归类放好。在每个区域里都要有自己的区域的规则:图书区要安静;美工区要保持桌椅地面的整洁;科学区要记录自己的实验发现等等,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出来,并帖在各区域最醒目的地方提醒大家,这样在充分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的基础上,与幼儿一起建立必要的、合理的规则,并持之以恒。在规则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坚持耐心引导幼儿自行规则提醒和督促幼儿按规则办事,并在游戏后或者离园前总结本日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设立明星宝宝专栏,将遵守规则最棒的幼儿照片贴出来,以此激励幼儿要做一个守规则的好孩子,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使幼儿的行为符合集体规范,这样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幼儿的规则意识增强了许多,活动也变的井然有序,从而促进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发展,达到预期的目的。总之,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培养有利于幼小衔接,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小衔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家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 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要使家长真正成为我们的教育伙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转变家长的观念。为了能把家长感到困惑、比较关注的话题在入学前得到解决。为了幼儿的顺利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的幼儿家长从网上找来了许多关于幼小衔接的资料和一些好的建议带给老师,便于老师及时地调整活动方案。幼儿园方面也通过《家园小报》,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幼小衔接中,家长应注意哪些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孩子等等。
第三个方面就是小学。小学和幼儿园是两类不同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儿童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诸方面的要求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上课首先遇到的就是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抽象的数字及符号,甚至上音乐课也是五线谱。一进校门就有许多规则要他们熟习和遵守,像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小学生礼仪规定,此外,各校还有各自对上课、做操、上下楼梯、上厕所等等规定。在生活上,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午睡时间长,而小学却是上课来下课走,课间和课外活动相对少。在人际关系上,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一起游戏,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同学之间交往的机会也少。评价的标准也很不相同。一些幼儿园教师认为是机敏、灵活、能力强的孩子,到了小学常被一些教师视作淘气、不守规矩、不听话的学生。我们常说,儿童一入学就“进入了符号的世界,掉下了规则的海洋”。 我们知道,儿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学前期和学龄期是两个不同的年龄阶段,这两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其不同的年龄特点及主导活动,学前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主导活动是游戏,而学龄期是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主导活动是学习。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连续和惭进发展的。儿童从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身心发展、活动的转变需要有个逐渐的发展过程。我们应重视和尊重儿童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由此出发,逐步引导他们向下一个阶段发展、转变。为了让幼儿熟悉小学的生活,我们请学校老师来给孩子们上课,向孩子介绍学校,然后,我们再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体验小学生的生活,看小学生是怎样上课和游戏的,和在幼儿园有什么不同,用讨论和绘画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感受,画出心中的小学,拉近小学和幼儿园生活的距离。
在幼小衔接的整个过程中,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采取普遍家访、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和学校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幼儿和家庭通过幼儿园来实现与小学的良好衔接,从而使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平稳,幼儿园会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为幼儿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林嘉绥教授《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方针策略》、《幼儿的入学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