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浅论当今教材中文学经典的德育方式
                                                浅论当今教材中文学经典的德育方式
                                                      肖喜燕   江西省南康市
     摘要:德育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目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走向多元化。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文学经典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运用文学经典的教育意义就显得很重要了。而在知性教育和生活德育越来越现实其不足时,实践理性教育应运而生。从实践理性教育出发,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准则,在于使学生认同,形成一种责任,一种指向灵魂的“善”,在道德行为依据主观的道德法则中拥有道德批判及道德选择的能力。
关键词:德育;多元化;文学经典;道德意志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的走向不再单一绝对,而是渐渐走向多元化,这个变化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工作者。值得庆幸的是,它虽然承认多样化,但依旧倡导主流思想,并且要求确保基本的道德底线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学生接受德育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文学经典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也都是德育活动的重头戏。因此,如何更好地继续发挥文学经典的道德魅力,也就成为了当今德育的关键之处。
 
 
在学校的教学当中,教材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的了德育的内容和价值准则。而教材中各个教学篇目的选择中,文学经典作为一个具有承接传统优秀道德和面向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其的道德解读也显得极为重要了。
经典,毫无疑问都有规范、法则之意,“经典”不仅指那些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语言文字或者其他形式保留下来的文本,而且包含着制约和规范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政治、文化和道德力量。[①]因此,体现在文学经典的选择上,则是 “对‘经典真作’的研究必须突出对权力运作、兴趣作用和斗争楼观台的考察。这些因素对‘经典真作’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哪些被认为值得保存下来的并且传授给下一代的文本……进入了学校课堂…..”。[②]它们之所以能够被选入进教材当中,正是通过了一定的知识价值和道德价值的评估,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时代思想潮流的。
而作为教材中的文学经典,尤其是诗词,格外令人瞩目。众所周知,诗词教育中所蕴含了极其丰厚的人文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曾于2000年在北京发布过一次演讲,他认为中国文学史上始终有一种感时忧国的使命感,近现代也连续不断。感时忧国的使命感真是中国文学的深远传统,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蚌痛成珠”养成了从古到今大诗人创造力的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因。在全球文化价值的普世价值企图日益被人们识破的情况下,民族性的文化自觉和感时忧国的使命意识已变得越来越迫切,也要求精英阶层能承担起维护民族文化的使命。[③] 从大江健三郎的期望中可见,合理地运用并发挥文学经典的精神价值,其影响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二、传统德育方式的不足与实践理性德育方式产生
 
在确定了一定的的德育标准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德育方式。德育可以说是一种对于理性的建构。而传统德育方式中的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在其运用过程中越来越凸显了不足,而实践理性便在结合二者的积极因素中应运而生。
知性德育作为在现代化道德理性的产物,曾经将人类从非理性的思想狂潮中挽救过来,但在极端肯定知性德育的背后,社会中的发展却越来越令人担忧:“现代性道德的失误并不于它寻求道德价值共识的愿望,而在于其寻求方式,在于它的理论上对这种共识的过度和知识张扬与实践中对这种共识的随意主观性漠视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在于它将这种共识的范围总是被排斥再加之共识的范畴之外。”[④]它渐渐地脱离了实践生活,反而越来越走向抽象化,虚假化和失范化。而与之相反,生活德育则是紧紧抓住实践生活这条主线,力求一切为实践生活服务,因此根治于生活世界的德育进行模式可以扼要地表述为:通过道德的生活而学习道德。具体来说,生活德育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的德育。[⑤]然而不久,生活德育的缺陷也体露出来了。它因为将德育泛化为生活的全部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与“生活”割裂了。这样,它又把“生活”概念化,理想化和绝对化,最终竟跃入了非理性的泥淖。
因此,实践理性德育的提出就很好地挽救了这种两极分化的局面。实践理性德育源于康德提出的以实践理性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康德认为,“人道德行为的恶善不在于她的教育程度,不在于他对知识的见解,而关键在于理性本身,在于人的实践理性。”[⑥]很显然,实践理性德育汲取了生活德育论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肯定了知识性德育论的合理成分,把道德意志的培养作为德育的关键,将意志的自律视为德育的根本指标,使普遍的道德法则深入人心,成为人的行为准则。[⑦]
 
三、在实践理性德育视野下的文学经典意义
 
综上可知,通过和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对比,实践理性德育显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德育过程中,道德知识本身其实是不会直接产生道德行为的,它只是作为人内心形成道德意志行为的动机。正如善一样,善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人能力或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意愿或意志的问题,或者说,善的问题时应然问题,而非实然问题。因此,道德行为并不是没有能力去做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去做的问题。[⑧]由此可见,德育的根本也在于意志力的培养,在于使学生认同,形成一种责任,一种指向灵魂的“善”,在道德行为依据主观的道德法则中拥有道德批判及道德选择的能力。[⑨]而因此,根据实践理性的德育方式,在对文学经典的解读最根本的便是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凸显,并且培养学生一定的道德评价准则。
而文学经典中所体现的一个民族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以及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崇高的理想追求、执着的生命意识、彻底的自由精神、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至善至美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具有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和共同性,都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⑩]因此,通过对文学经典的讲解,我们可获知的道德知识的丰厚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何将这种道德知识融入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中,并且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力,则又成了当前的重要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从实践理性德育出发,在积极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将文学经典中所蕴含的道德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对比考验中对其进行重组,赋予其更适合学生的道德模式。因此,在解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首先要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从重视道德知识,重视外显的道德行为变为重视道德行为的纯粹动机与内在动力;其次,要以人为目的,赋予其足够的道德关怀,促进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个体道德的体验及践行;最后,要完成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根本转化,在道德环境与氛围中,实现道德主体性的回归。
通过以上方式,在所有也离不开所有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文学经典依然能够在面对当今多变的社会思想潮流展现它应有的德育魅力。
 
 
 
 
参考文献:
 
[1]陶东风.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英格丽德·约翰斯顿.重构语文世界[M].郭洋生,邓海,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
[3]张同吾.诗歌的审美期待[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
[4]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高胜德.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教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2003.
[6]康德.论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
[7]赵志毅.德育的“意志”转向——兼论走向“实践理性”的学校德育[J].教育研究,2012.
[8]菀秀芹.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道德原则[J].咸宁学院学报,2010,(3).
[9]蔡晓军.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德育的有关思考[J].南方论刊.2011.11.
 
 
 


[①]陶东风.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9-250.
[②]英格丽德·约翰斯顿.重构语文世界[M].郭洋生,邓海,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8.
[③]张同吾.诗歌的审美期待[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212,114.
[④]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42.
[⑤]高胜德.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教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4-185.37.
[⑥]康德.论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
[⑦]赵志毅.德育的“意志”转向——兼论走向“实践理性”的学校德育[J].教育研究,2012,(2).
[⑧]菀秀芹.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道德原则[J].咸宁学院学报,2010,(3).
[⑨]赵志毅.德育的“意志”转向——兼论走向“实践理性”的学校德育[J].教育研究,2012,(2).
[⑩]蔡晓军.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德育的有关思考[J].南方论刊.2011.11.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