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实践研究
韩晓霞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都清楚地知道,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一切初始阶段都是由我们的耳朵开始的。所以,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
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仅仅只有歌曲学唱而已,这一错误的认为使得音乐教师的欣赏课就上得更加的困难。
二、原因分析
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兴趣不大,吸收慢,不敢表达,不敢想象,我分析有以下几点的原因造成:
1.对“音乐欣赏”的不了解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中也以外地学生居多,很多学生或许根本没有接触过音乐欣赏,他们所认识的音乐课或许只是简单的老师教唱学生学唱,在这样的认识下,学生在接触除歌唱以外的内容时,便觉得那些都是顺带的,觉得欣赏一首歌曲或乐曲只是他们在歌唱之余的休息而已。
2.学生自身音乐认知的空白
农村的孩子(民工子弟孩子)由于每天的生活环境和接触事物单一,使得他们耳朵里的世界更空白,更简单,更接近于一张白纸,他们对音乐的了解更少,对音乐的基本基础与基本技能接触的也更少,所吸收的信息量也小,相应的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也就更缺乏,以至于欣赏这一部分就显得更力不从心。
3.对欣赏作品的不适应
教师对学生的程度不了解,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选择了过于难的作品或者指定了过于高的要求,学生上课的效果就达不到教师的预期。如:在欣赏管弦乐曲的时候,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区分乐器的音色并根据音色想象乐曲情感,可是,我们的学生却是连什么是管弦乐都还不清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再做这样的要求就显得太难为他们了。
4.缺乏长期的有计划训练
音乐欣赏中不容忽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进行长期的有计划的训练,这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成长,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欣赏能力的程度。而我们学校学生的流动性大,每学期都有不少学生的转入和转出,转出的一半是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转入的学生中往往是以外地学生居多,这也便成了音乐欣赏课中的一大难题。
三、研究策略
1.巧设问题,帮助学生感知乐曲
教师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也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中“了解作品背景”等的要求,常常会将作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等知识介绍给学生,但是,如果教师一味的把这些知识点像背书一样的灌输给学生,只有“师讲生听”这么一种方式,那么学生慢慢的就会觉得欣赏课是枯燥乏味的,对老师讲的知识点也不见得都能记住。
四年级上册第五课的欣赏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是一首来自于朝鲜歌剧《血海》的选曲,但是在上这一课时,我并没有在欣赏前告诉学生这些,我只是让他们静静地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和歌词。在初次的聆听后,我问学生:“谁可以告诉老师,你觉得这一首歌来自哪里?它有什么背景?”同时我又提醒学生:“可以从歌曲题目下面的一行小字中去寻找答案哦!”这时,本来安静的教室突然有了不少回答了声音,“老师老师我知道”,“老师老师是朝鲜的”,“是朝鲜歌舞《血海》的选曲”……哈,我果然听到了正确的答案!我又问:“那谁知道歌剧这一表演形式?歌剧又是怎样表现故事情节的呢?”学生们摇头,“那谁知道电视剧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故事情节的呢?”“用演员演的呀!”“那我们平常的讲故事呢?”“用嘴巴说呀!”“那么歌剧呢?”“哦!是用唱的来表达故事!”学生终于被引到正确答案上来了。“那谁知道它诉说的事怎样的一个故事呢?”我又问。一个女生说:“肯定是这个人的家里出事了呗,所以妈妈不开心。”又一个人说,“肯定这个人犯错误了,妈妈不开心了。”“不是的,我觉得肯定是在打仗的时候”我终于听到了正确的答案,我乘机又问,“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名字是血海,那肯定是打仗的时候喽!”有了这一位同学的回答,全班同学都大概猜到了这首歌曲的背后故事。
2.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敢于想象
音乐欣赏课中的想象尤其重要的,这个想象包括了许多,比如:故事情节的想象,情感的想象等等。但是有很多学生在欣赏课中却不敢大胆的去想象,他们生怕自己给出的回答是老师不希望的;生怕自己的意见是粗浅的,会被大家取笑。此时老师应该做的就是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不惧怕想象,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哪怕学生的回答不完整,不恰当,也应该先给予适当的肯定与鼓励,再进行适当的引导。
《天黑黑》这一首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的名歌。歌曲讲诉了一对老奶奶老爷爷为了掘到的泥鳅怎么煮而打起架来,把家里的锅打碎的生活小故事。在课后有一个问题:什么形容词来形容这一首歌曲情绪最适合,选项中有优美,热泪,欢快,诙谐,紧张,雄壮几个选项。学生纷纷举手,有人说是紧张,有人说是诙谐,也有人说是热烈……各人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我问回答是紧张的学生选择这一选项的原因时,他说是因为老爷爷老奶奶在打架,周围围观的人怕他们出事,就很紧张。虽然这一回答令我出乎意料,但我仍然表扬了他,我觉得他用上自己的想象,让这首歌曲的画面更扩大了,还加入了围观的人物。我又问回答热烈的人选择的原因,学生回答说因为打架把锅都打破了很热闹,学生们听了这个答案哄堂大笑,我也肯定了这一名学生,表扬他的眼光独到,但同时也提醒他如果可以从歌曲的整个故事考虑就更好了。
3.走进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内在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情感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但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还未成熟,他们的情感体验不多也并不完全。如果在音乐欣赏中,让他们体会的情感是远远不符合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他们所能理解的事物,那么或许他们给你的反馈是不如你所期望的。但若教师可以加入符合学生生活体验的引导,或许可以帮助教学的有效展开。
在五年级上册第四课中,有《可爱的家》、《回家》这两首乐曲欣赏。《可爱的家》表达的是 一位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想念家乡,思念家中亲人的心情;《回家》表达的是一个匆匆忙忙回家的游子在归途中所怀的热切渴望和甜美幸福的心情。由于我的学生中外地生居多,我在课中便询问学生他们的老家在哪里,是否想念自己家乡的亲人,让学生互相交流印象最深的美好往事,借着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可以更真实的感受乐曲的内在情感,并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真实事迹和情感来了解歌曲中游子思念家乡和游子在归家途中的两种不同心情。
我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对这两首乐曲进行对比,用两种颜色来形容这两首内容不同的乐曲,《可爱的家》这一首歌有学生用了粉红,他的解释是回忆很美好;有的学生用了灰色,原因是很想念家乡是黑的但是回忆又是好的,所以就用灰色。《回家》这一首乐曲,有学生说用红色,因为就要到家了;有学生说应该用金色,因为回家就有希望,像太阳的颜色;更有些学生说用奶白色,理由是因为回家就有亲人买的奶油糖吃了。这许多的答案,好多是我没有想到的,或许是因为学生中许多来自外地,他们远离家乡,自然也有想念家人和家乡的情感,在欣赏此类乐曲时便令他们很有感触,于是对乐曲的情感理解也就更透彻了。
4.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升兴趣
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学校,我们音乐课堂中的欣赏教材选择更是特别重要,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的以城区学校的高标准来要求农村(外地)学生,要使我们选择的作品既要符合学生真实生活体验,又不要脱离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的音乐欣赏课中训练自己的审美能力,不让欣赏课变成痛苦难熬的四十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