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上好科学课
黑龙江省龙江县161100 李金秋
科学,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教会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帮助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的一门学科。那么,如何才能上好一堂科学课呢?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究,不妨来谈一谈。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家都耳熟能详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激发靠什么?情境。成功的情境创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方式很多,可以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也可以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投影等,然后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质疑,发现和提出自然科学问题。如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我首先课件出示:一个圆的图画。对学生说: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关于想象力的游戏。请同学们看这个圆,发挥你的想象力,大胆地猜测它可能是什么?学生自主猜测。有的说是球,有的说是圆片,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猜测之后进行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令人惊叹,请看大屏幕,这时课件出示:一组饼干、圆形床、椅子等圆形物体图片)看,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在学习上就可以这样有依据的进行大胆猜测。这样以游戏导入,既可以消除师生隔阂,融洽课堂气氛,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为后续教学中学生大胆提出假说埋下了伏笔。
二、启发引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所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卷入’科学的发现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与指导之下,尽量放手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施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如《土壤中有什么》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说出岩石在风化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子和沙,继续风化就是土壤时,我让学生讨论:“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呢?”于是引出了探究土壤里有什么的活动。然后给学生提供新鲜的和干燥的土壤各一份,问学生:“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观察验证呢?”于是有了“用放大镜观察、倒在水中看看、放到火上烧一烧”等探究方法,下面的活动就按其方法一一去探究。这样学生就了解和知道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获取的途径,为探究学习不断走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发挥主动,鼓励自主合作学习。
科学学习采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时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所以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体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像事不关己,在一边“看热闹”。甚至有的因为谁来操作而争起来。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看热闹”的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操作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他们不让我动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使我陷入了思索: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并且受益呢?看来教师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很重要,要考虑好小组内分工,怎么分,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和操作,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好这些问题,学生的小组学习才能有序进行。
四、体验科学 ,设计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
科学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为此,教师要在课前、课中一起和学生共同搜集有关资料,整合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一些亲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探究、创造的过程。无论是课中还是课后,学生只有在经历试验、观察一系列的亲历中,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他们才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没有探究出什么,走了弯路,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又一次探究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也只有在这样的亲历过程中,儿童才会感受到并由衷地赞叹科学概念原理,比他们以前的个人见解有更为强大的说服力、迷人魅力和科学规律美的震撼力——也就是“科学之美”。比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的《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一课,引导学生进行品尝馒头活动。这时,同学们都能做到细嚼慢咽,并急于将自己的新发现与大家分享,“我发现馒头有点甜味”、“我发现吃馒头时口很干”、“我发现经牙齿慢慢嚼后,馒头变得小而烂了”、“我发现馒头嚼得越久就越甜”……有了这些亲历过程,这时再与学生共同分析,口腔中的牙齿、舌、唾液(俗称口水)是怎样把馒头变小的,而馒头之所以有甜味,是因为淀粉在口腔被初步分解成麦芽糖的缘故,学生也就更易于理解了。
总之,上好一堂科学课,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去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在课堂上要能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与亲历活动,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活动、表现、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也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各方面能力,才能上好每一堂科学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