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甘肃省灵台县 马学敏 744406
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明确地阐述了小学阶段“数学思考”的具体要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应该在抽象思维、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合情推理以及初步的演绎推理等方面获得发展。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思考能力发展并不均衡。就优等生而言,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水平较高。分析、推理、想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思维表现出较好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品质,而且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已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中等生而言,其数学思考能力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推理、想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难度较高的问题,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独创性就显得差一些,思维显现出一定的惰性。就后进生而言,其数学思考能力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直接造成了他们思维的肤浅,导致他们逐渐失去自信,缺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后者又反过来制约了其思考能力的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灵活多样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何促进智力与思维的统一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最主要的途径是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机会,把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思维品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现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能力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新鲜事物敏感。因此,不仅要给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而且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思考何尝不是这样?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静心思考、有所创新的。因此,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安静、深入地思考,情感、动机、信念、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特别是在学生的思考出现困难或卡壳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再想想,而不是生硬地打断、呵斥或嘲笑他们。这样,学生就会在宽容的氛围中渐渐鼓起勇气,打开思维的闸门,并逐渐养成乐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反馈信息,启迪思维的重要方法。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各个环节,依据学情,把握教材重点,挖掘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作答,并且善于启发学逐步学会如何提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问学生:“看了课本后,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加“都”字?为什么要加“相同”为什么要加“零除外”?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是否也不变呢?接着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和等式,并要求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结果学生不仅弄清了这些问题,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数学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使他们建立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创设情境,诱导思维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有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使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以“静”求“动”,创设一个“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教学奇数和偶数时,分别让学号是奇数与学号是偶数的同学站起来,这虽是一站一坐的简单动作,但却对学生理解新知识程度的一种无声的检验。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年、月、日》一课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可以设计成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去探究,去发现。如:教学如何判断平年、闰年时,通过“考考老师”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填二月份天数的特征表,让学生去探秘,去发现,“为何要加4”,学生根据老师设向进行探索,获得了闰年与4的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诱导分析、比较,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引入,我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不仅能使枯燥无味的知识产生美感,而且能提供丰富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下愉快地学习。
三、以动促思,启迪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靠教师内容的新颖性、教学方法的直观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学组织的严密性来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巧设一个吸引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的问题开头,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同学们动手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或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从而学会求梯形的面积。然后再启发学生,如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摆成了学过的图形来求梯形的面积行吗?请同学们拼一拼,摆一摆,结果拼摆成了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这时,我问:现在拼摆一个大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梯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所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多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推导出来了,学生成了主动的探索者。新知学习后的反思。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与数学本质相一致。教师可以利用每一课结束前的短短几分钟,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学生可以自我提问和互相提问: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是怎么学会的?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学生经过反思,不仅能及时将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梳理,而且还能沟通新知识和已学知识的联系,并尝试对新知的延伸进行探询。
问题解决后的反思。纵观现在的课堂,有些学生仍然认为做完题就完成了任务,不会主动对解题过程进行回头看和再思考,也不会对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作进一步认识,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思维的灵活性不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我常常引导他们思考:哪里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哪种办法更好?……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这种反思比做题本身更重要。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四、灵活训练,促进思维
思维训练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动口的主要内容是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过程。如教学五年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说一说求表面积的思维过程,让思维层次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发言,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动手的主要内容是操作,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先要求学生根据题意、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设未知数X,并列出相应的方程,展示其思维过程和解题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口、手、脑等相结合,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及时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五、联系实际,开拓思维
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教材提出生活中学生能观察到的有关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思维。如教学比例尺时,我出示一张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国地图,问学生,你们能从地图上算出上海到杭州到实际距离吗?学生都摇摇头,我接着说:“暂时算不出没关系,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尺,就可以从地图上算出任意的两个城市的距离。”同学们一听比例尺有这么大的用途,顿时兴致勃勃,因而就聚精会神地投入了学习。
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如:“自行车的主架为什么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行吗?罐头盒为什么都是圆柱体的,其他形状的罐头盒为什么少见?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的呢?能否做成椭圆形的呢?”等等,结合教材巧妙恰当引入新课,促使学生在脑子里形成思维推理的全过程,不仅达到了设疑引趣的目的,而且扩展了知识面。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始终都贯穿着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与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我们应不断探索研究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规律,把握时机,创设条件,加强思维训练,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