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布置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思考
甘肃省灵台县李双虎 744406
【摘要】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数学作业尤其是课外作业的设计,注重作业的“质”,争取课外作业的实效性,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关键词】课外作业 优化 有效性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实施有效备课与有效课堂上的实践中,许多学校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但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们许多教师往往过多地依赖教科书,迷信习题集,对作业的设计认识不足。其实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如果作业设计不科学,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制约了学习的灵活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及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包括作业的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教师重课堂轻课外,重新课轻作业,这是不合适的。我认为,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数学作业尤其是课外作业的设计,要精心设计,注重作业的“质”,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们的情感、兴趣、个性在科学巧妙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孩子们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
一、要精心设计,避免盲目草率
课外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科学的作业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加快知识的转化,让学生学得更牢、学得更好。每一次作业训练,都应该成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学习的阶梯。精心的作业设计,会让孩子以此为起点迈向学习探索新的历程。作业设计是否科学有效,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态度,也检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发现不少教师对随堂练习会仔细揣摩,却对学生的课外作业重视不够。笔者曾对一所小学课外作业的布置情况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两成的老师会对课外作业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大部分教师表现为“放学铃声响,心中着了忙,随便圈几题,学生累一场”。这样的作业谈不上设计,只能算应付差事,学生的课外作业效果可想而知。
二、要激发兴趣,避免枯燥乏味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应符合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作业变得鲜活、生动、有趣,不再枯燥乏味。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类型:
1、互动式作业 这种作业需要学生密切合作,采用互动协作的原则,让学生与同伴,学生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作业。如一年级的学生学了“高矮”后,让学生回家后与爸爸妈妈比高矮,与同伴比高矮,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发展。
2、游戏式作业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将作业巧妙地融合于游戏中,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会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作业不再是负担,不再枯燥,而是游戏的地带、学习的乐园。比如,学完“2、5倍数的特征”,可以设计“摸卡片”的游戏(摸出的数是不是2、5的倍数,以此定输赢),让学生与学生玩,学生与家长玩,在玩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绘画式作业 学习了面积,让学生画一画家庭装修设计,学习了圆,让学生设计一下校园的花池,学习了方位,让学生画出自己家的位置和路线。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完成的效果往往是最好的,不仅兴趣高涨,而且在作业中教师会发现孩子的聪明才智是多么地让人惊叹,创新的火花在其中熠熠闪光。
三、 要拓展空间,避免单调重复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布置适量的巩固乃至强化性的课外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注意避免使学生陷入重复的、机械的、单一的训练中。课外作业要有别于课内作业,为主要体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重在提高,力求程度的加深,实践能力的增强;重在拓展,力求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重在探究,力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创新的精神。设计课外作业的题型应是阶梯性的。可分为必做题浅显、选做题灵活、附加题偏难,设计时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作业设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设计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广泛获取数学信息,拓宽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培养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四、 注意因材施教,尊重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优化作业,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度、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把班级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差生,然后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作业,我认为这是对分层作业的误解。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会挫伤大部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我在设计作业时,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知识,重在“双基”的训练。综合题,重在知识的整合,能力的提升。拓展空间,重在培养创新思维。学生按照自身水平自主选择作业。只要完成前两个层次即为优秀,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拓展空间发起挑战。总之,教师要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作业中找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五、 注意习惯培养,循序渐进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其实发生这种情况大都归结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作业习惯。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要从低年级抓起,循序渐进,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非一日之功。我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注意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曾经专门编了一首顺口溜,让学生熟背:进门先洗手,坐下别乱走,零食不入口,坐正身别扭,字字写俊秀,做完查遗漏,争取得优秀。学生熟读成诵,理解后付诸行动,教师多些耐心,勤加鞭策,假以时日,养成良好的课外作业习惯,形成自主自觉的学习意愿,作业的效果自然得到极大提高。
同时,要切实给学生减负,要努力把学生用于完成课外作业的时间减下来,让孩子有时间高质量完成作业,有时间玩耍,有时间做游戏,有时间去思考,去体验,去探索。
三、设探究性作业,开拓创新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错题?”的深层原因。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效果好。
例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之后,我让他们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工具,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第二天,有的学生带来了剪纸作品;有的学生设计了楼房图案;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业五花八门,形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看着学生这些“杰出”的作品,我知道,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已全部掌握。
再如,在学习“折扣”这节内容前,我预留作业,让他们进超市,看看那些东西打折,折扣是多少,打完折后是多少,比原价便宜多少钱。学生很欣然的接受了这项作业,他们自发组成小组,去超市完成作业。到预定的时间,每个人都有好多收获,全班同学不但弄清了折扣的意义,并且会进行相关原价和现价的计算。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有的自主思考,有的同伴讨论,有的询问调查……我想,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不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吗?
四、以层次性作业,体现个体差异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不够吃”的现象。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作业分成“三星”,“一星”题为每位同学必做题;“二星”题是提高题,班上后10%左右的学生不作要求;“三星”题为选做题,供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讨论。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个同学都能从数学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让能力突出的同学有“炫耀”的机会。
五、变化作业形式,提高实践能力
以往的数学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仅局限于学生个人完成、数学课本知识范围的书面作业,远离学生的实践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变化作业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操作性作业。《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过程,其最好的方法是动手做。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分一分,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拓展思维。如新教材第一册"分类",我就布置了"整理书包的作业",先在小组内选择一个书包,把书包里原东西取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然后交流。又如学习"七巧板"一课后,我让学生运用七巧板拼贴图案,结果学生巧妙的布置出许多美丽的画面,还起了好听的名字;如"快乐的一条鱼"、"骄傲的大公鸡""我的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让"学"融于"玩"中,在"玩"中实践,这样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2.日记型作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侍有一些感受、疑问和自己的新发现,这些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淡忘。怎样才能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和闪耀的智慧呢?我尝试让学业生写日记,日记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布置的;另一部分是学生自选的自己认为与数学有关的日常发现)。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我发现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如在学完'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后'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米、分米、百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写一篇小作文。一位学生写道:《寄给米的一封信》,虽然你是大哥,但不能骄傲,要向分米、厘米学业习。《寄给毫米的一封信》,你虽然很小,但是很可爱,你可以帮助厘米,比如我们不认识你的时候,都主大约多少,认识你后,厘米后面不宁加上你。另一位孩子的作文题目的《比比谁最大》,......这些天真童稚的话语尽管可能并不严密,却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光芒,他们在日记中不拘泥于课本的限制,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尝试,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谁能说这不是知识的再创造呢?
虽然这种活动比较费时,但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家长在这个 活动中也看到了孩子的智慧,感觉到与孩子交流的乐趣。三、优化作业评价,增强学生信心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不能填写单一的"优、良、及"等级或打分,而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好几年了,有的老师可能还在为布置作业或不布置作业而苦恼。我认为作业是要布置的,但不是单一地做数学题,而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融入作业中,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作业,让作业内容丰富起来,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不仅要改革课堂教学,同时还必须优化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争取课外作业的实效性,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