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快乐数学课堂”策略
吴雪娇
学生应该享有快乐的权利。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快乐的场所。审视我们的课堂,有许多课,学生是快乐的,如音乐课、体育课、科学实验课、品德与生活、艺术课等,课堂里洋溢着学生的欢声笑语,可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呢?特别是数学课,学生感到快乐的寥寥无几,大多数课堂,学生索然无味,甚至有不少学生因为不快乐而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那么,数学课究竟能不能让学生快乐呢?我们觉得只要把握住以下几方面,数学课堂一定会快乐的。
一、尊重——获得感悟的快乐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于永正语)。所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这是数学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想“组织者”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引导者”可以理解为: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的探索、思想碰撞等。“合作者”可以理解为: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不妨设想一下,专制、高压、充满火药味或冷冰冰的、唯师命是从的课堂气氛会不会有“快乐”的教学?所以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素材——获得快乐的源泉
这是数学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去做去想。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不管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但有一点都必须做,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等待上课要用的时候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更多的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玩具、故事等),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到了中年级学生则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其他学科)和生活中的应用(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长知识、长本领),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而到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对与自己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以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思考”。
新教材的内容和编排是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而展开的,从代数初步知识到走进图形世界和概率统计知识,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总之生活中有许多的“快乐”的素材,但需要我们不辞辛劳,细心积累。所以在此我建议广大数学教师都搞个素材本,最好是随身携带。做老师的总羡慕有些优秀的教师能把课上得既实效又风趣,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尊敬。可不知这些优秀的老师们背地里不知道化了多少的功夫。风光的背后肯定有不容易的地方,不然谁不想风光呢?
三、沟通——共享交往的乐趣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取知识,得到发展。专家对当前的教学形式的调查表明,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初中生反映没有或是很少经历的占90%,小学生占80%。另一个表现是学生们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在回答“课堂上有无发表与教师不同意见和想法的机会”时,45%的小学生和57%的中学生回答“没有”或“很少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对课堂上的问题想回答,但这种“想回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但我们的老师却没有创造这种情境,把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意思全抹杀在萌芽状态。
所以,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活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导入、新授及练习的不同方式,如“快板短书”、“小品表演”、“成语接龙”、“故事短播”、“问题解难”、“数学实验室”等形式就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增强求探求知识的欲望。
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不是沙锅捣蒜——一锤子的买卖,而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愿望是难能可贵的。其实教学如同社会交往过程一样,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集结在客观条件与主观要素的网络关系中,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其间主动获取体验,享受快乐。教师创造性地利用课堂上的这个“意外事件”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愿望,也对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与理解。教学中,能舍得“耗费”师生交往的时间,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的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只有不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使学生乐游在知识的大海中。最后以教育家张孝达的一句话结束本文: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学生:
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一副为谋因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