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王圣栋
小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了发展学习基本素质,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在广泛的人文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也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有机融合,并鼓励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通过学习美术欣赏和评价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完善人格。我在讲授《可爱的动物》(记忆画)一课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把学生安排到电脑室上课,从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开展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新课程标准》提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我以谜语和音乐引入: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是妙妙妙。黑夜巡逻眼似灯,日里白天睡大觉。(猜陆地上的动物——猫)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我及时提出:“同学们真聪明,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汇报。
接着,我把动物拟人化:“这节课,老师也请了许多动物朋友来到了教室,请大家仔细听,看是哪些动物朋友。(播放《动物说话》歌曲,师生同唱并根据歌词中相关的动物进行表演。)表演完后,我顺势说:“同学们高兴吗?但我们可不能忘了,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画可爱的动物,好吗?”这样,水到渠成地引出了课题。
二、辨音会友,认识动物。
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形、图表,而多媒体信息符号不仅有文字,还包含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形成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具有表现形式丰富、生动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声音找朋友,锻炼听说能力,满足表现欲望。
师(戴上头饰):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小熊维尼。在我们的动物王国里有许多动物想和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听一听,是谁来啦?(电脑播放动物声音课件)
生:说出猴子、老虎、狮子、狗、小鸟等动物的形态和特征,再戴上头饰演一演。(教师表扬演得棒的学生)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这种意识、能力与习惯的最高体现,便是独立思考判断、自主规划选择、敢于创新又善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和独创精神。合作学习是通过组内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组内启发,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的成果;通过组内帮助,提高学习的正确率;通过组内的合作,使学生树立合作精神,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我这样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们兴致勃勃,根据教师提供的网页、网址,积极开展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作品欣赏,师生评价。
美术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据此,我设计了本环节。学生完成作业后,我将学生的作品在投影幕上展示,并采取 “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
1、学生自评。请学生谈谈对自己作品的看法以及对创作过程的体会。
2、同学互评。学生自由发表对同学作品的看法。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做补充、总结性评价。
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听、说能力,进一步获得了成功体验。
五、激发想象,引发情感。
情感性是美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打开其情感闸门,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动物被不法分子虐待和杀害的相关图片,并提问: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你想对这些人说什么?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后,我又和他们一起倡议:我们要保护动物,爱护动物,动物是我们人类永远的好朋友。从而有机渗透了环保教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实践证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