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德育现状及管理初探
李成吴
摘 要:针对农村小学以分为本的观念严重,德育工作没有得到高度重视等现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一些新的德育教育新尝试,以此引起共鸣。
关键词:小学;德育现状;管理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求,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当前,在农村小学,大部分学校都扎实开展了德育工作,但实效性不大,致使多数学生良好道德素质难以形成。下面,本人就多年来进行德育工作管理,针对农村小学德育现状,谈几点具体的做法,与同行们探究。
一、农村小学的德育现状
1、以分为本的观念严重,德育工作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就当前的教育考核机制来说,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一个班级或一个老师的现象普遍存在,且许多的教育奖罚、评优晋级都以成绩来说话。因而,在许多教师的眼中,他们认为只要把学生的成绩提高就是完成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于个别教师认为只有学生的成绩下降或犯了错的时候才去教育,平时都不需要去做思想工作。
2、教育力量薄弱,教育方法单一。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往往是班主任老师搞一言堂,只限于单纯的灌输和口头的说教,往往只满足于对道德准则的死记,而没有让学生形成对道德的情感体悟,有的甚至搞形式主义,走过场。
3、教育内容单一,没有形成系列化。学校德育工作天天围绕着纪律、学习、劳动等常规工作开展,而对于一些品质修养、法律常识却涉入甚少,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给人一种捉襟见肘的感觉。
4、德育资源短缺,学做不能有机结合。农村小学地处偏僻,没有好的教育基地和场所,与城市的学校相比,没有青少年活动中心,没有革命纪念馆或名人故居等德育教育基地,所以只注重在了理论学习上,学做没有得到有机的结合。
5、家庭教育欠缺,对学生的道德形成影响至深。由于父母与子女有着特殊的亲情关系,子女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初期往往把父母作为主要的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他们年龄小,是非观念淡薄,很容易感染和接受父母错误的观念、粗暴无礼的性格、偷偷摸摸等不健康的思想与言行。有的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低,丧失对子女的教育能力,造成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空白,使孩子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中;有的家庭品行不端,其言传身教差,有的家长沉溺于搓麻将玩纸牌,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更有甚者,拉子女上麻将桌帮自己“扳本”;有的家庭过于溺爱子女,家长一味满足孩子的金钱欲望与物质需求,使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忽视了道德品质教育,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当子女犯错误时不但不批评,反而包庇、袒护,以至于形成一些不良的恶习。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管理尝试
1、创新学校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管理工作的质量。
(1)、落实常规与制度,提高管理实效
常规和制度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准绳,利用常规与制度育人,是培养现代文明公民的基本渠道。
开展常规与制度育人首先是落实好全员德育行动,学校在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要落实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日常规要求》,并将德育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充分调动每位教师参与德育管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小干部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学生会、执勤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作用。
其次是要实施好德育流程管理,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流程管理的具体内容为:一是界定少先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德育责任和运行方式,由少先队主抓;二是一丝不苟地落实计划、实施、总结、评价四环节的德育工作流程;三是规范学校一日德育和班主任一日工作;四是优化升旗、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礼仪操及每周中队会、每月大队会等工作流程。
(2)、“三声”回归校园,打造精神家园,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形成
开展“歌声”“操声”“读书声”回归校园活动,目的是把校园打造成最具生机活力的地方,让校园成为师生生活的乐园和精神家园。
农村学校应加强每周的音乐课教学,把音乐课开齐开好,创作校歌,让师生们传唱。与此同时,唱好午间及自习前的歌,让校园歌声嘹亮,调动起全体学生在课间唱歌的积极性,唱好歌,把歌唱好,用歌声来开启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培养性情。
农村学校应每天坚持做好“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礼仪操”,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以此达到壮筋骨、强意志、增知识的目的。
读书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增加生命的厚度与高度,读书明理,读书益智,读书冶情。学校教师应引领全体学生走进经典书籍,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以主要围绕“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的理念来开展,通过好书推荐,读法指导,读书氛围营造,读书考评等方式培养起学生的读书习惯,建设起积极向上的读书风,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学校应十分重视读书场所的建设和读书氛围的营造,条件不具备的农村小学可以推行班级图书角的运行方式,在每天早上、中午、下午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有序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调动起读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3)注重学做结合,实施行动化德育
德育工作要富有实效,必须扭转学做分离的倾向,也就是要行动化。基于这样,我们应该着眼于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的变革,以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为基本思路,提升德育活动的能量,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
德育行动化就是有意识地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活动,使学生融入生动的道德教育环境,促成道德品质优化及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德育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农村,虽然没有那些诸如名胜古迹、爱国主义等教育阵地,但我们还是可以充分挖掘各种潜在德育教育资源,如:在“种玉米”劳动中,可以让几个同学一起来松土整地,共同来整理好一块地,兵种好这块玉米,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又如:在每月的少先队大会活动中,可以组织开展为学校周边孤寡老人或残疾人捡柴、打扫卫生等活动,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定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信念。
(4)实施活动化德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活动化德育是把德育融入学生活动之中,以各种主题活动内容为德育教材,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把自身品格塑造变成自觉行为。可以重点开展好“六项活动”,即:开展“规范文化”建设活动,抓实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开展“微笑文化”设活动,倡导“自信、阳光、亲和”的生活态度;开展“情感文化”建设活动,倡导“尊重、赏识、宽容”的处事态度;开展“励志文化”建设活动,倡导“我能行、我自爱、我自主”活动;开展“价值观文化”建设活动,倡导“辩证看社会、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的思想;开展“希望文化”建设活动,倡导“爱生命、爱生活、爱学习、爱学校”的态度。此六项活动重点结合每月的大队活动和每周的中队活动来开展。
在实际活动开展中,可以根据年龄特点,确定不同的活动主题,如:一、二年级可以让他们诵读《弟子规》,开展“我是文明小少年”等实践活动;三、四年级可以让他们诵读《三字经》,开展“我为红领巾添光彩”等实践活动;五、六年级可以让他们诵读《论语》《孟子》,开展“无处不在的亲情” “我为恩人做件事”等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样的教育活动,学生道德情操得到了陶冶,思维得到了锻炼,优秀的道德品质得以形成。
(6)、扎实开好班会,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班会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形式。班会是一个班的全体会议,它侧重解决班级学生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每班必须落实好每周1次班会、每月1~2次主题班会活动。每次班会要选定一个主题。第一,主题要新颖、别致、贴近学生生活。教育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班会可以使学生受到很大的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和集体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二,选择的主题要小,以小见大。比如:班上的卫生不好,就针对这种情况以“美在我们身边”为主题,通过侧面进行教育,达到深受教育的目的。第三,组织班会的形式要有创意。我们可以采用儿歌、做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增强学生的兴趣,这样效果更佳。
2、坚持家校联系,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先锋”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6岁以前的家庭生活影响人的一生。”马克思也说过:“家长的行业就是教育子女。”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最初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家庭,因此家长的素质、家庭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历来是推崇家庭教育的功能,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一再告诫人们,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早期的教育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搞好家校联系,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先锋”,除了要搞好家访之外,还可以鼓励家长进行校访,最关键的就是要开好家长会。召开家长会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学校统一召开,也可以学校召开后班主任组织召开以及班主任召开;可以召开全体学生参加的家长会,也可以召开问题学生家长会。通过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提高家长的素质,营造家庭教育的大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先锋”教育力量,以此达到家校共同教育的目的。
实施德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是由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的规律以及学生思想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不能时抓时松,更不能急于求成,要把德育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把德育同学校严格规范的常规管理结合起来,要在学校里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阵地,事事是德育内容”,积极营造起良好的育人氛围,在长期的教育管理中落实德育教育,真正把德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