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敬”效应
普中华
童年的一幕,至今悠然记得——班主任老师到我家,我敢肯定在当时是羞涩于他而躲他,那时在农村到处是畜圈粪坑,我一跑不慎滑倒粪坑里,弄得全身脏兮兮的……
自登上三尺讲台后,我就在想如果学生怕我,那么我的工作就是失败 。我分析,学生躲老师,一是尊敬老师(哪怕方式不对),二是由于自己成绩不好 ,三是老师在学校里的威严(也包括师生等级,有的老师自以为高高在上……),四是学生自己腼腆的性格。不克服哪一点都不利益教学活动。就像一个学习驾车的“生手”一样,只有做到车人合一,才可能把车驾好,驾得更远。
车人合一是时间磨合长短的问题,自然会形成。而教学活动中的师徒合一却不是磨合期长短的问题,而是活生生的人和人的问题。于是,在这里我以为教师应起着榜样的作用。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任何东西。我以为,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俗话说,亲此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信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是旗帜,学生跟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顺着走 。前几天,校长在升旗的晨会上说:“明天上级领导要到我校检查工作,希望同学们会向他们问好,会打招呼”(临时抱佛脚)。其实,这些工作,早就有过要求,学生刚开始也做的很好,但是久而久之,灭迹了。至于原因,我问过学生,有学生说:“我们会问好,也会打招呼,只是老师似乎不愿接受”。我说: “为什么”?学生说:“我们立正敬礼问好时,有老师理都不理,甩着手,趾高气昂地走了”。于是,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深思呵。哪怕一个不经意的点头,微笑,摆手……于是要求别人的同时,千万别忘了也要求一下自己。
在我心中教师的职业是神圣而崇高,而教师的道德更是任何人无与伦比,真正是人类的灵魂居所。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一切工作活动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认为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仅仅是定义规范 、准则本身,而是要求教师把这些所谓的规范,准则融入一言一行,成为从事教师职业的准则。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是教师人格的直接体现。孔子一贯提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说:子师以正, 熟敢不正。一个人首先要立自,才能立人,首先正自才能正人。所以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率先垂范,言行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人格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名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因此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要调动好这股无形的力量。
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是师德的核心,有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夸自己的孩子是自私,赞别人的孩子是公平。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大爱。她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份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真正实现了教育本质的所在。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对学生时刻充满着爱心,学生生病,亲往探视。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孔子对学生没有高高在上,而是采用了一种平等友善的态度。真正做到师徒合一,《吕氏春秋》中说道,老师要能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学生则要尊师敬业。如果师徒异心,就会相互厌恶,难行其道,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若师徒同心同德,学业便由此而彰显,何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从我教书几十年看来,坦诚对待学生,真心善待学生,不高高在上,一视同仁是教师受学生喜欢的秘籍之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它既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又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说的是教师感情是无私的,高尚的,只有付出不图回报,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学生的欢乐之上,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真像前人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是教师一生的向往那就是真实。
但愿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不负其千秋名号,不负社会重托,真心做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对学生的每一次问好都要诚恳接受,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点头还是微笑,学生都会激动不已,牢记心里,对师生关系,品质优化,教学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此不正是回敬效应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