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游记》与神话文化的关系
许美琼
内容提要:《西游记》是一部受明代心学思潮影响的、以发掘自我生命根性去体悟天地玄奥的神话小说。它破除了三教的神秘性和严密性,升华出超宗教的自由心态,使小说充满了奇幻和诙谐的文学色彩。本文从中国神话体系的分类、神话文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西游记》神话文化对后世创作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西游记》在中国神话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标志着中国神话文化的划时代转型,是中国神话文化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西游记》 神话文化 神话体系
《西游记》乃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它成功的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白骨精、牛魔王等神话人物,故事情节几乎涉及到中国神话体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西游记》是中国神话体系的集大成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艺术价值,它所构建的神话体系对中国神话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神话体系分类。
中国神话体系分为上古神话体系、道教佛教经典神话体系、民间俗神体系、神魔小说体系四大类。其中上古神话体系是一些散乱的小故事,太过浪漫而纷乱,;道教佛教经典体系太过复杂;民间俗神体系太过凌乱;神魔小说体系最为完整,影响也最大。《西游记》是一部已经儒家化的神魔小说神话体系的经典。
在中国四大神话体系中,又可分出三大阶层:仙界、佛界、神界。 “仙”这个概念是纯粹宗教性质的道教的专属。成仙的人或物即并是或不是道士,也总是和道教息息相关。“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成仙的方式有以下两种:一种是被动成仙 。比如人或物受到仙人点化,或服食道家仙丹,或在生长环境中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都可以使物体成仙,即使不能成仙也能修成人形,以图日后修炼成仙。另一种是主动修仙。当他们信奉道教,主动修炼道门正宗法术,多行善事,其中的有缘人就可以修成仙道。
“佛”在这里包括佛,菩萨,罗汉等称谓,是纯粹宗教性质的。
“神”有两种。一种是上古神话中的大神,另一种是后世的神。后世成神的人不需要有宗教背景,不需要修炼相关宗教经典,更不需要出身于道士或和尚,只要多行善事,在人间受到百姓的尊敬,就有可能在死后被天庭封为神。
二、神话文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1、《西游记》的创作打破了神,佛,仙的界限。它吸取了我国源远流长的神鬼故事,它师法于上古神话,远眺于六朝志怪、唐代传奇,承继了宋元话本的“灵怪”、“妖术”、“神仙”故事,吸取了佛经传说、道家仙话、民间传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神魔体系。在《西游记》中,有儒家的玉皇大帝,佛教的释迦摩尼,道家的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主管东方天庭各路神仙,释迦摩尼坐镇西方极乐世界,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而作为道家的始祖太上老君却在天庭供职,向玉帝称臣,其实这正是当时以儒家为主,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的反应。儒,释,道三家和睦相处,成为一体,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之际,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放进了八卦炉,如来佛祖赶来“救驾”,把顽猴压在了五指山下。在《西游记》的具体故事情节中,各家的神魔妖怪都有涉及,如女儿国的国王是儒家的人,车迟国与虎力大仙是道家的修行者,比丘国识破白鹿精是妖,通天河中的灵感大王是观音菩萨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碗子山波月洞的黄袍老怪就是二十八宿中的奎木狼,因想和侍香玉女私通,便打发她投胎当公主,自己变妖成了宿缘。
2、《西游记》既超越了具体的宗教,又别具一格地组构了神魔观念。神与魔的界限在这里不是绝对的、静止的,而是相对的、变化的,存在着相互渗透、牵连和转化的种种可能性。神变为魔,魔变为神的运作,使整个神话世界处于充满活力的大流转状态。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似乎是“欺天罔上思高位,凌圣偷丹乱大伦”的“魔”,但他对官阶森严、权术盛行的天宫的反抗,又散发着率真的正气。猪八戒、沙僧被贬出天宫,到下界占山霸水,兴风作浪,吞食行人,强抢民女,由神变成货真价实的魔,却又在唐僧西行取经途中,和孙悟空先后被收为徒弟,加入了神的行列。神魔争斗,是包含着善恶邪正的,但是由于神中有魔,魔中有神,其间的善恶邪正也就或多或少的打了折扣,出现了某种因果报应的变相。千山万水间的不少妖魔是菩萨、仙长的待从和坐骑,甚至是按菩萨的暗示设难考验师徒四人的。如文殊的青毛狮子还在乌鸡国害命篡位;弥勒佛的司馨黄眉童子假设小雷音寺,捉拿取经四众;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狮也占山为怪,夺去朱紫国金圣皇后。于是以大慈大悲为怀的佛陀、菩萨,也与妖魔有了犯上的嫌疑。由于神魔之间存在某种因缘,取经途中的神魔之斗就既有善恶邪正的一面,又有更为内在地具有考验取经者信仰、意志和生命力的一面。
3、《西游记》作品形象的塑造中,个性神取代创世神,开创了我国神话文化的新时代。明代已是近古的文明社会,《西游记》不可能恢复人类童年时代的神话信仰状态和思维方式而重构一个创世神话。加之受章回小说已有成就和心学、禅宗、内丹一类宗教思想的启发,作品加强了对诸神个性及其内在生命力的发掘,从而成为描绘个性神和生命力的神话文化的结构。人们大体赞同孙悟空形象的创造。受过唐代《岳渎经》影响,使猴神形象的演变史言之成理。无支祁只是大禹治水时镇伏的淮河水神,而大禹治水的遗迹,在《西游记》中只剩下一块镇海神珍铁,成了孙悟空手中武器,也就是说,洪水神话降格处理后附属于孙悟空神话。不仅如此,就是前述的无创世主的创世神话,也是为了说明石猴的出世,是天荒地久地感受着“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孕育的灵根。
4、特征各异,优势互补,又隐伏着矛盾的师徒四人是个性神话文化在取经群体结构中的有力体现。唐僧有端庄的仪表和坚心求道的决心,又是堕入凡胎的金身,是取经的组织者,但他仁慈而不辨人妖,而且缺乏法力,还有一身据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肉,总是招来妖魔与麻烦。孙悟空是闯荡天地、降伏妖魔、具有极大法力的“斗战胜佛”,他拥有一身正气,但是在险象丛生的相斗相战中,也不改猴的脾气、猴的心计、猴的促狭、猴的潇洒。猪八戒,本是上界的天蓬元帅,因犯事而被贬,他身上杂糅了俗世诸多情欲和人性的各种弱点,是最没有恒心的一个,好色,贪吃,懒做,又爱发牢骚,打小报告。但他的野神和俗神的个性给漫长的取经行程增添了无穷的谐趣,沙僧不仅是降妖的好帮手,而且善于在二位师兄的冲突中周旋、抚慰、调解,讲话在理,处事稳重,是这个群体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将人间的趣味,动物的形象气质、人的精神、神的超自然力结合起来,既融合了生动性、巧妙性、传奇性,又结合了生活于社会中的人的特点。作品将他们的社会性与神话性完整地结合在一起,把神话人物“人化”了。
5、《西游记》参杂许多民间因素和民间趣味来塑造个性神。如孙悟空形象,他是法力无边的“齐天大圣”,是降魔除妖的“斗战胜佛”,但他不是横眉怒目的金刚,而是一派猴模猴样、猴腔猴性,浑身散发着令人开心一笑的喜剧气氛。中国自古流行猴戏,这为猴神的创造增添了不少民间感。孙悟空是神性、兽性、人性的融合,不仅表现在日常行为中,比如他偷吃王母的蟠桃后,变作二寸长的小人儿在枝叶浓处睡觉,偷老君葫芦里的金丹尝新,“如吃炒豆相似”,而且表现在他作为“斗战胜神”,在险象丛生的相斗相战中,也不改猴的脾气、猴的心计、猴的促狭、猴的潇洒。如在平顶山莲花洞一难中,孙悟空在事隔二十余回之后,又与这只金丹葫芦相遇,在这一回里,他只要一回答出自己的姓名,就会被吸进葫芦内化成脓汁。他请天帝把天关闭半个时辰,拔一根毫毛冒充“装天葫芦”,骗取了这件宝贝。被妖魔夺回后,他即便颠倒姓名为“者行孙”、“行者孙”,也难逃吸进葫芦之灾。其后总算用毫毛变假葫芦行了掉包之计,自称手中的真葫芦是雄性,妖魔手中的假葫芦是雌性, 雌的见了雄的就不敢装了。把恶战当游戏,奇思妙想,举重若轻,猴的心计和促狭在这场死活交关的斗法中表现得何其淋漓尽致,在浓厚的民间幽默中渗透着匪夷所思的神话变幻。
三、《西游记》神话文化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在《西游记》神话文化的影响下,明清涌现出大批的神魔小说,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神魔小说的神话体系。如《续西游记》是《西游记》成书不久以后的续作,写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以后,一路护经回到长安的故事。此外,还有《西游补》,《后西游记》。另辟题材的是《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题材取自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封神演义》是继《西游记》以后影响最大的一部神魔小说。小说以商末纣王失政而引起商周斗争为背景,塑造了邪恶的化身狐狸精妲己,有血有肉的正面人物哪吒,还有奇形怪状,异能绝技的人物形象如雷震子(肉翅能飞)、土行孙(入地可行)、杨任(眼中出手)。到了清代,又有《钟馗斩鬼传》、《绿野仙踪》、《济公传》等,其中的神话体系都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它们与《西游记》一起共同构建了神魔小说神话体系。人们熟知的元始天尊、姜子牙、赵公明、道如来佛、观世音菩萨、阎罗殿,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托塔李天王、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形象以及对神谱神系的认识主要也得之于此。
“神话文化”是一个比原始神话更宽泛的概念,《西游记》继承了我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体系,汲取了千年宗教发展的智慧而且超越具体宗教的局限,吸取了民间俗神体系的养分和当时的文化思潮,以超宗教的自由心态焕发出宏伟绮丽的神话想象力,借发掘自我的生命根性去体悟天地玄奥真谛为基本的文化思路,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神话世界。
总之,《西游记》是一部以神奇的形象和神秘的数字相交织,在超宗教的自由心态和游戏笔墨中隐喻着深刻的精神哲学,从而以小说文体写成的一部广义上的“文化神话”和“个性神话”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 《西游记》: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论文资源大家论坛)
2《权威解释中国神话体系》
3《浅论神话对明清神魔小说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