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找准读写结合点 让小练笔在课堂生根
                                          找准读写结合点 让小练笔在课堂生根
                                                                    韩荣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在语文学科当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随堂小练笔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因为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材料更贴近课堂所学内容和生活,所以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对写作树立起信心。同时,阅读教学随堂小练笔这种读写结合的形式,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习作水平的提高。基于上述认识,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小练笔的一些做法:
一、前后呼应处,动笔练写。开头是文章的起句之笔,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都是一篇文章机要所在。开头开的有趣,能引人入胜;结尾结的好,能使文章尽显其妙。抓住结尾的巧妙之处指导学生读中学写,仿中创新,练中悟法,是一种很便捷的好方法。《九寨沟》一文的开头是:“从南坪西行40公里,就来到九寨沟。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结尾是:“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这样写,结尾与开头使人感到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首尾呼应。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里的写作特点的重要部分。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千变万化,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或设问、或引用,或比喻,或对话,或写景,或描景,或举例,或用典……,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加以注意点拨。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在练习写作的时候,学会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实际中去。力求把文章写的新颖有趣,写得活泼有趣。
二、过渡衔接处,挥笔仿写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衔接转换;过渡多用在顺序和倒叙相转接的地方,或在文章由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时,或在论述问题“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开合的关键地方过渡能使文章脉络通畅。在学的课文中,除了运用过渡句、过渡段之外,有的文章里,在意思转折不大或不太明显的地方,还可以采用“过渡词语”来过渡,如既然、那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尽管、其实等等。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在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过渡的地方,引导体会这些过渡的作用。
三、重点修辞处,提笔补白一篇文章中若有几个个充满灵性的佳句,就会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对这些句子读有所悟,尽得奇妙。例如《匆匆》一文中就有许多佳句。比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在学习这些句子,我让学生进行仿写或补白练习。学生便创造出了:“穿衣服时,日子从袖子里溜去;打篮球时,日子从篮球框里窜走;骑车时,日子从轮中逃走……”等等这样的句子。这样的读中学写,就使学生把自己的学到的修辞方法活化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了。
四、特色构段处,读中思写文章是段落的组合。文章有法,文无定法好文章总是有一两个特色段落。所谓特色段落,有的重在抒情,有的奇在描写,有的巧在修辞,有的妙在构段……抓住文章中有特色的段落导读,引导学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悟,导中思写,读中悟写,悟中练写,练后变写,变中创新。就是抓住了读写的最佳结合点。如《索溪峪的“野”》一文就是典型的总分式结构:先总写“野”,再分写山野、水野、物野、人野的特点。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要求学生仿照这种谋篇布局的方式写一写一处景物的特点。结果有的同学写《学校的热闹》时先总写学校的真热闹,接着分别写操场热闹、架空层热闹、教室里热闹。有的同学写《家乡真美》就先总写家乡美,再分别写出了家乡的水美,家乡的田美,家乡村庄美,家乡的人美。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进行小练笔的训练点。只要我们用心钻研教材,努力挖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找准读写结合的“点” ,品“新”析“异”, 通过迁移、模仿、创新性的练笔,谋“新”写“异”,就可以走向读写结合的最佳境界,让小练笔在课堂上扎根。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的情趣,巧妙实现“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过渡和升华就值日可待了。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