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龙庆华 关键词:学习兴趣 主动探究 创新思维 摘要:新教材从学生身边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参与对知识的构建过程,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借助教材的实例多、实物图多等优点,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又使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几年的使用,结合本人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材的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再结合学生在教室里的位置进行训练,学生就能很熟练掌握了。 又如,学习旋转知识中,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有可直观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二、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中利用“做一做”、“议一议” 、“想一想”、“试一试”等内容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知识,完成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变化的“鱼”时,学生亲自动手画出“鱼”,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逐步探索知识,各顶点纵坐标不变,横坐标都加上2,图形怎样变化?横坐标都加上-3时呢?各顶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都加上4,图形怎样变化?纵坐标都加上-5时呢?学生完成各种图形的制作,通过观察、发现、就可以归纳出图形变化的规律。再如学习乘法公式的推导时都可以由学生通过乘法计算归纳出公式。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利用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如第三章“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再如,学习比较大小:5a与3a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字母a的不同取值范围,便有了不同的结果。 三、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内容引导学生提问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学习利用方程(组)、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形象化、具体化。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如讲"水位变化"这一节时,在引导学生探讨完例题后,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当中寻找与例题相似的数据处理问题,像股票的涨跌、潜艇的沉浮等。由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出评价。通过这种学习,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