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
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
                                                                       柴晓蕾
校园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促进学校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方法的改革,而且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校在以教学工作为主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道德规范教育,校园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健康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的打造要溶入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当中。在校园设施建设中,力求建设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突出学校的风格、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得到有效的教育,使教育目的在润物无声中达成。我们在二楼展示的“感动校园”人物,有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有无私奉献的班主任模范;有乐于助人的学生楷模、有成绩优异的学优生、有自强不息的学生之星……,他们的典型事迹,感动故事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就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在三楼展示是谱出“人生壮歌”的成功人士,有逆境中愈挫愈勇的爱迪生,有身残志坚却努力拼搏的张海迪,有勇于创新的行业领袖比尔·盖茨……,这些顽强不屈、叱咤风云的优秀人物,都触动和激励着学生,勇敢面对人生中的苦难,乐观向上。不仅学校的公共区是这样,每个班级的墙壁也都是利用的空间,每一期的板报都有积极向上的主题,班级之星的展示也促进学生的努力,班级整洁的学习环境的打造也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文明人,做文明事。这些校园建设体现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熏陶着学生。学校在建设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对学生有强大的感染力,为学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创造了文化条件。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们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表现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锻炼自己的能力,在竞争中追求成功。所以,校园文化活动有利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开展了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多种才能。每年都会举行的校园艺术节,也是学生最盼望的艺术盛会。在课本剧比赛中展示表演才能,在绘画比赛中展示画画水平,在卡拉OK中展示歌喉,在诗歌朗诵比赛中展示朗读水平,开幕式上的动感舞蹈,和谐大合唱更能体现了同学的团结合作。同学们在这里充分展示着自己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不仅文艺活动丰富多彩,体育活动也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大课间的拔河比赛使得操场上热火朝天,同学们劲往一处用,口号一起喊,失败了也都互相安慰。趣味运动会更是团队合作显集体力量。同学们在这些体育活动中增强体魄,加强合作意识,这些活动都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欣赏艺术、表演才能、创作能力,都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到教育,同时伴随着情感体验,使教育成为一种享受,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自信心增强,激发了学生创新能力。
德国教育家巴尔说:“学校的风貌就是校长的形象”。校园文化更是离不开校长的强烈的建设校园文化的意识。学校工作风格、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相结合是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的基础。具有良好的学校校风是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学校领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校要加强师德教育,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的教育法规,培养高尚的教师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树立良好教师形象。形成爱岗敬业的师风,严谨治学的教风,成为学生的模范。树立良好的校风还要从学风抓起,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是教育要抓的内容,让学生从点滴细节中做起,形成学习兴趣,拥有学习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通过德育教育、文明班级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班风。高尚的师风、勤奋的学风、团结的班风,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教育不只是在教室,还在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强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