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毕丽丽
摘要: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素质教育 改革
信息技术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这已是新世纪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实现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最佳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枯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会学习。那么,如何处理信息技术教育的信息资源与学科内容的整合呢?
一、信息课堂的特殊性
信息课堂是自由的,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它改变了其他学科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课本的相处模式,产生了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电脑的多元化相处。教师在进行信息课堂管理的时候需要也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信息课堂最主要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放手让学生去做,势必会导致课堂管理的混乱。信息课堂管理面对的主要的问题是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保持课堂管理的有效进行。学生面对电脑,注意力将不再集中在教师的言行上。有时候教师的要求学生也往往会不再关注到。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信息课堂还是一个公共的地方,几个年级在不同时间段可能都会在同一个教室学习。一位同学坐的位置不再是他的专座,这台电脑也不止这位同学一个人在用。所以信息教师在传授教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养成爱护公共财物、不动用其他同学保存的资料的良好习惯。
二、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与学的空间开放性。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与传统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好。其素材集知识,娱乐为一体、图文并茂、声形兼备,五彩斑斓。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引导下,轻松自如地冲浪于知识的海洋之中,在这般绚烂的空间中学习,事半功倍;另外,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意识高度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也得到充分拓展。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效率高。信息技术教育极大地缩短了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空间距离与情感距离,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体验更多的情感。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巨大,但因其趣味性多样性也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育人优势,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能力。
三、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
(一)注意结合各门学科内容,构建易于实现学科课程目标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实用性更加感兴趣,也能体会验到学科间知识整合的有效性。
(二)以先进的 教育思想、教与学 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内容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 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 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 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内容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三)高度重视各学科的内容,深挖教学资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四)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内容整合的教学设计,使 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五)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 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 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 问题进行 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最佳整合,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
总之,实现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最佳整合,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以及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协作的内在感染力将会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觉回味体验知识。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全面实现,这将使我们的教学更加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 《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7年
[2] 何克抗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3]潘克明.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