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更新数学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更新数学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梁晓友   贵州省
摘要: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课程标准,换换教材,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观念更新要做好五个转变:一是理解“两基”内涵,转变教学课程功能;二是重视应用性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是正确对待数学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四是正确评价创新行为,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学思维能力;五是改进提问方式技巧,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教学观念   课程    学习方式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认识问题。我认为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课程标准,换换教材,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
这里所说的学习方式,不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具体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指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持有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简单的说,学习方式不是指学习的小策略而是指学习的大走向。当代,由于数学本身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数学研究的方式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如机器证明、实验证明等研究方式方兴未艾;同时,数学开放式教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数学教育热点和新趋势;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数学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以上这些,都说明转变学生学习数学方式的重要新性和紧迫性。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重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到数学教育中,设置课程时既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使全体学生都达到基本的数学要求;同时,又要体现发展性、引导性,注意创造性人才、拔尖人才的数学学习需求,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冒尖。
学习方式的形成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学的关键性决策最终是由任课教师做出的,因此,只有教师从自身达到有关的条件,包括关心学生、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期望和成就动机等,才有可能谈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需要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理解“两基”内涵,转变教学课程功能
 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要实现数学课程功能的转变,首先需要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这里涉及如何理解“两基”内涵的问题。过去人们认为“两基”主要指代数、几何等学科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以及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的运算、作图、推理等操作活动。从当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看,以上这些都属于“陈述性知识”。在陈述性知识之外,还有另一类知识,即“程序性知识”。这类知识是从活动过程、活动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只能在实践在中通过观察、模仿和自主活动获得。程序性知识直观清楚,造成的印象深刻,有内在的说服力,能够促成学习者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等等,都是能动地接受学习的写照。当前,适当地加强探究性活动是需要的,例如:对于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先不直接给出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一定量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推理、尽量使学生去“经历”、“探索”、“体验”它们的形成过程;适当突出或增加一些活动性内容,例如:几何中的“变换”、“投影”,代数中的建模、估计、实践活动,统计中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活动。因此,在选择和确定“两基”时,应该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既重视“陈述性知识”,又重视“程序性知识”。在数学课程中设置一些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主探究,通过实践活动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重视应用性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观念、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在数学再创造中学习,已成为数学教学的新原则。据有关调查分析,造成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就会视学习为苦役,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下降。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必要。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里的数学应用,不是回到“测量、绘图、会计”等那种忽视基础理论的路上,而是要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知识的积极意识和迫切愿望,使数学观念融入个体的思维体系,成为世界观的一部分。因此,在数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应用性问题是必要的。这里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常规的靠简单的模仿就能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是一种情景,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提出、求解并作出解释,它应该具有趣味性、智力挑战性,或者一定的神秘感,能够引起学生急于求解、主动思考、积极应战,它不一定终极答案,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解决这类问题,往往需要伴以个人或小组的课堂实践。比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创设这样一种情景:“学校要在教室里铺设地砖,校长选中0.4 mÍ 0.4 m和0.6mÍ 0.6 m两种规格的地砖,前一种的价格每块6.8元,后一种的价格每块9.5元,使用哪种更经济?”这里需要学生自己提出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如:(1)教室面积有多大?(2)若选用规格0.4 m Í0.4 m地砖至少要多少块?(3)如选用规格0.6 mÍ0.6 m的地砖至少要多少块?(4)哪种规格的地砖花钱最少?要知道教室的面积,还需学生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这样的问题旨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是几位数?请用对数计算”这样的问题,学生一般不怎么感兴趣。但若换一种提法:“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马上传给两个人,这两个人在一个小时内又各自传给其他两人,假设每一小时谣言传播一次,每个人听到并传播这则谣言一次,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个三千万人口的国家吗?”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大不一样。同时,能使学生获得这样的感知:传谣速度惊人,影响极坏。这时还可以趁热打铁,开展一下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应用性问题,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和经验的道理,还可以使学生对业已形成的数学知识进行串联、整合、转换等实践性加工,向更高的认知层次推进,对相关的现象作出解释,并能够较好地运用到更为广阔的现实情景中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正确对待数学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数学肯定要做练习,不做练习或少做练习肯定不对。但是,过度练习,是我国当前数学中存在的通病。有资料显示,某中学毕业班在国庆节七天长假中,仅数学这一科,教师就发了近40张卷子。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一种过度练习。我们知道,练习可以让人熟能生巧,但是练习同样可以让人熟能生厌,甚至熟能生笨。已经很熟悉的内容,再要反复练习,难免不使人产生厌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或者抑制性反映。调查表明,小学二、四年级和初二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下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练习过度。更重要的是,对一些内容反反复复地练习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当遇到新问题、新情境时,他们只会生搬硬套,用习惯思路求解,不会思考探索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了反应灵敏的模仿解题机器。西方笑话中有道著名的检验题,内容是:“一条船上有75头牛、34只羊,问船长几岁?”这道题曾在浙江的一所小学四年级班上作过检验,结果45名学生中,只有5人说此题不能做,多数回答是75-34=41岁,其次为75+34=109岁,再次是(75+34)¸2=54.5岁。学生们总会认为教师出的题目肯定是可以做的,可见,在长期的僵化训练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被压制了。这与现今素质教育大相径庭,似乎又回到了应试教育时代。
四、正确评价创新行为,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学思维能力
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育者更多的是关注学习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关注不够。新课改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摆在了教学的突出位置,注意观察、总结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规律,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把数学观念的培养和教育纳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教育等过程中去。当前,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必须特别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思考,鼓励学生创新。如老师在批改一次作业中发现,某学生在解题时未用课本所用的解法,这种解法是可行的,反映了学生有自己的创新思维,非常有价值。但是学生因为粗心没有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时,老师没有划Í,而是1在一旁用学生的解法列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并批语“思维开阔,很好”。在数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程式,大胆提出新颖见解和解法,使他们逐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五、改进提问方式技巧,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产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领悟,教师则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把握好恰当的“干预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提问作为引导学生的一种基本手段,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提问多采用的是“一对一”方式,即“一问一答”。如果某学生的回答没有合符教师备课的要求,立即要求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入教师设计好的“圈套”为止。有时一节课教师会提出上百个问题,但是,以这样的套路设计的提问,与教师的直接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激发出来。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上“马不停蹄”地体温,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但是前后章节缺乏联系,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应当改变。
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就要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都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探索。提问可采用“大步骤”提问方法,加强多个知识点的跨越、串接,前后呼应,并多留点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让学生探索问题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使数学教育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辅以课堂内的有效的讨论活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过去,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少,信息渠道也不多,接受的大部分知识来自书本,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渠道四通八达,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及方式、方法都是教师、家长所难以控制的。因此,指导和帮助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辨别、分析、处理和使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数学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方法和手段,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一道设计学习路线、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手段,指导和帮助学生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着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提供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情感与态度。新的理念,必然会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改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工作落实到位,才能切实符合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教师行为的转变》、《走进新课程》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