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美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周兴贵 贵州省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因此,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就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审美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广大语文教师自觉地进行学科美育。多年来,美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被愈来愈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在教学中实施美育,也将成为各科教研的热点。而语文美育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通过具有审美氛围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其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美育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众所周知,我们以往以至于现在的一些学校,主要把语文当成一门工具课,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运用能力,致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蜗牛爬行般的状态,没有使其内含的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其实,语文课不单只培养学生的读写运用能力,还应当培养其感知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以及丰富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等,这些能力和情感意志的形成实现,是离不开审美活动的。如果语文课不发挥其美育功能,就不能纳入素质教育的体系。因此,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或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我们所要走的路。
一、语文美育对学生感知力的培养
人的感知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对事物形象接触越多,贮存的心理表象越丰富,感知世界的能力就越强。中小学语文教材,可谓内容丰富多彩,荟萃了大量的优秀文学名篇,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多姿的艺术世界。以描写自然景象为例,有巍巍雄伟的名山,气势磅礴的江河,辽阔的大草原及优美、恬静的江南风光等。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让学生去感知这些自然景象的整体美,自然感受到那些鲜明生动的形象,无形中就使他们心中贮存了大量的间接表象,为进一步感知世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语文美育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它不像现实生活中的美和图画那样具有直观性,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浮现在人的头脑中。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的体验,对作品中的形象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描写战地的雄奇景色,塑造“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风格豪放,整首词的描写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再如小学四年级上册《搭石》一文,那样质朴的、诗一般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想象那一方方小小的搭石,就那样被精心踩踏,直至平稳;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这一幅幅画面,质朴生动,让人感动。所以,指导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联想和想象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三、语文美育对学生鉴赏美的培养
作为中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美丑的能力,但这一点是不够的,学生要有更高一层的审美能力,必须由我们的美育来完成。语文教材中作品的美,可谓丰富多彩,有恬静美、崇高美、喜剧美、悲剧美、含蓄美、典雅美、朴实美、和谐美等,这诸多的美,对语文美育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创造了条件。如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进去鉴赏,让他们认真琢磨、讨论,得出自己的鉴赏结果,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这样,学生的鉴赏力就能很好地培养起来。
四、语文美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是培养其创造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长期接受好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感染,就会形成美的感受,这些感受积淀丰富之后,又会促使他们产生表达美、创造美的强烈愿望,这时教师只要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同时,把自己的感受、情感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不但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而且使其创造能力大为提高。
五、语文美育对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培养
一个人如果情感贫乏、意志脆弱的话,绝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要培养人的情感和意志,方法很是多的,但语文美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文学作品并不是干瘪、无味的,它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对课文披文入情地讲解分析,渗透思想,让学生在其中具体地感受各种亲情、友情以及憎恶之情等,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对文中感情不易理解,可引导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语句揣摩、体会,并加以一定的分析,学生定会被那伟大的父爱、深厚的父子之情所感动。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有丰富的情感。同样,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章是描写坚如磐石的形象,这些人物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与语文美育是不可分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