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唐兴贵 陕西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联系生活”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将初中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中捕捉身边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尽可能把生活中的数学上升为科学,再用科学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呢?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景
“创设情景”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高度抽象和学生思维的具体现象性之间的矛盾。“问题情景——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根据这个模式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创设情景,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从而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如何选择话费业务时,“同学们:你们每个家里都有手机,甚至有几部手机,如何选择话费业务呢?看下面的问题”。某电信公司有甲、乙两种手机收费业务,甲种业务规定月租费10元,每分钟收费0.3元;乙种业务不收月租费,但每分钟收费0.4元,你认为选择哪种业务更合算?围绕这一主题你能想到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背景材料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丰富的实际生活内容。
二、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训练,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的习惯,努力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有“用平面去截长方体”,这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初中生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过度,知识比较抽象,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看着有点难,开始有点失去兴趣了。在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内容有什么作用,如医院做CT的原理与这节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意识到没有这些物体是不行的。让学生用土豆、萝卜或其他东西做一个长方体,再用刀去截长方体,观察截面的形状,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认识在生活中不仅有平面图形,而且还有立体图形。
三、让学生关注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商品销售》这一节时,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公园参观时,售票处公示:个人票每张20元,团体票(50人含50人)按个人票价的五分之四出售。现在我班45人参观,应该买个人票还是买团体票?一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稍加点拨学生就能解决,学生兴趣很高。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及时表达自己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提出假设,得出结论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在这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各自的特长。通过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四、学以致用,注重课后延伸
我们数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都是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的。只有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如外出旅游,两家旅行社优惠的条件不同,如何选择旅行社,通过学生分析计算,了解到,与参加旅游的人数多少有关。又如学习“测量树高、塔高”后,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亲自测量计算旗杆的高度。通过举一些实例来说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使数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导下,要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挖掘利用实际生活的强大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而数学教学生活化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推动新课改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学生只有真正感受到这一点才能激发学习兴趣,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