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备课工作
李晓勇 四川省
摘要:在备课时,要把学生语文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来落实,要精心选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精心制定好教学目标,科学地编制好达标的程序,备好这一“学案”,只有这样,才能摒弃重情节分析‘轻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模式,才能加入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以训练促巩固,以训练促发展,以训练促提高。
关键词:训练点 因点设标 多元化 可操作性 准确性 科学性
语文课工具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课必须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对学生进行严格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少年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一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更要注重实效。在备课时,要把学生语文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来落实,要精心选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精心制定好教学目标,科学地编制好达标的程序,备好这一“学案”,只有这样,才能摒弃重情节分析‘轻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模式,才能加入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以训练促巩固,以训练促发展,以训练促提高。
一、吃透教材,选准训练点
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善于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所谓语言文字训练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课文的内在训练因素,按照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所确定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单位或部位。只要找准语言训练点,语言文字训练才会卓有成效。
1、 吃透《大纲》,从年段要求确定训练点
《大纲》对每个年段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训练点的确立应围绕《大纲》进行。如教学《李时珍》一文,结合三年关重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要求,可把读懂第四自然段中的概括自然段的段意作为一个重要训练点。
2、 把握教材,找准训练点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学生的疑点去确定训练点,如教学《峨眉道上》,教材重点就是让读者体会铺路人的辛劳,从而体会出他们的伟大。我们不妨在读第二大段时,让学生通过看图、读文,然后围绕“铺路人多辛苦啊!”为中心句说一段话,以此作为训练点,为最后突破难点作铺垫。
3、 从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角度选择训练点
语言文字训练课就是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因此,在课堂上要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技能训练及朗读、分析、表达、写作等能力的训练,所以,利用析形索义法让学生形象识记汉字,让学生品味佳词佳句,积累锦言妙语,熟读背诵精彩句段篇章,让学生内化运用语言,这些应该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
4、 挖掘教材的语言训练因素,精心设计语言文字训练项目
如有的说明文深常常会上成章纯的常识课,教师在备这类课文时,可从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特点、结构布局上设计语言训练项目,如《海底世界》中用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来描述海底动物们“窃窃私语”这样的表达极富条理性,抓住这些句子抓住理解品味并内化运用,便可培养学生准确地造句组段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确立训练点,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预期结果,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了语言的训练点,我们就可以根据确立的训练点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多元化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等内容,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语文的认知目标,认知目标可根据大纲、教材制定,但情感目标化较复杂,情感目标不是文章表达思想感情,而是学生在学语文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对语文学习充满情趣,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认知目标,更要注意让学生愿学乐学。
2、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必须形象具体,用学生的行为变化对目标进行具体的描述。如在教《峨眉道上》第一教课时,在进行词语训练时,我制定的目标如下:①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②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愧疚、嫌、仰望、葱茏、辛劳、无名英雄、平坦、狭窄。③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词义、解词方法),提出不同的词。④读通课文。这四个目标融合了知识、能力、技能和情感等要素,具有十分现实的可操作性。
3、 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包括两个方面:①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相吻合。②要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尽可能使用规范的言陈述,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不可用模糊语言,如“读懂课文、理解有关词语”让人无从下手。
4、 教学目标的科学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因人而异,因生情而异,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不用动脑、不用读书就能达到,也不能要求过高,让学生尝不到“成功“的欢乐,势必挫伤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使教学既合理又科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 教学目标的可检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可测量性,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制定目标-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判断目标是否实际”的过程,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课堂上的信息反馈能看到目标是否落实,因此,教学目标除了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准确性外,还应具有可检性。
三、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目标当然十分重要,但实施和落实目标却是关键问题。所以在备课中,注重目标制定的同时不定还要着力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素质化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制定达到教学目标的策略。
1、 制定策略要体现科学性
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大致要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几个阶段,这就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必须按学生学习语言的客观来进行。如《爬山虎的脚》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弄清楚爬山虎脚的样子,我编制了以下程序:①读课文,理解“茎上”、“反面”、“枝状”、“蜗牛的触角”等词语。②转语为画,在画好的爬山虎的茎、叶图上(彩色),根据自己的理解添画爬山虎的脚,并涂上色。③看录像,然后修正自己的画。④练表达,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别人,说清爬山虎脚的样子(自己练说、小组交流、指名说、评议)。经历这四步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反复,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既让学生认识了事物,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制定策略要体现层次性
在具体的训练操作中还要体现出循序渐进的训练层次性,即摆脱语文教学中平面型、单一型的训练,比如说词语教学,它的层次性应体现在不但理解,还要能内化运用上。如《蝙蝠和雷达》一文中有一个词“反复”,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首先从字面上指导学生理解词义,接着又设计了一项运用语言的练习:a、反复( ),“反复”一词可以修饰哪些词。b、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反复做?最后再回到课文,体会此处的人文精神,这样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既理解词语,又使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练习说话,凸现了词语训练的层次性。
3、 制定策略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方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行为,要精心组织好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要留足学生的实践时间,并且要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真正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当主人,使他们学有所得,乐在其中。
4、 制定策略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精讲,善于向学生揭示规律,教给方法,要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而不是成堆的“金子”,这就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什么时候讲,怎么讲。如四年级的分段练习,概括段意的能力培养,教师必须揭示分段规律、概括段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不断实践,久而久之才能收到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