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让语文课堂书声朗朗
                                                   让语文课堂书声朗朗
                                                           和丽英  云南省
     内容摘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这或者就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所在。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加强朗读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手段。现就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所容易忽视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愚见:一是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二是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指导:以导促读,以情激情诱发朗读;以问促读,产生共鸣促进朗读;以讲促读,调动情感参与朗读;以悟促读,感受品味自主朗读。
关键字: 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朗读指导
一、语文课堂,书声朗朗
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极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觉的表现。小学语文课文形式多样,文质兼美,时代气息浓烈,人文内涵丰富,整篇课文充满美的魅力,孕育着美的情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文章的“味”来——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趣。始终把“读”放在首位,教学设计以“读”贯穿,教学过程以“读”来体现,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以读促思。这样,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何时能够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这是认识的问题。要让这认识的问题上升到自觉的行动层面来,有待我们不懈的努力!
    二、朗读教学,有效指导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因此,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1、以导促读,以情激情诱发朗读
朗读作为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手段,要求教师必须经常运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第四册《葡萄沟》这篇课文,在指导朗读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紫的、暗红的 、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这个重点句时,在初读中要指导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四个逗号和一个句号的正确停顿;在细读中要指导读好轻声字 "萄,的 , 了" ,读出四个顿号的正确停顿,读出句中的三个小停顿,对三个重点词用重而慢的语调读,对描写颜色的五个词用高—低—高—低—高的语调读;在深读中,要指导用适当的语气读出人们喜爱葡萄沟的葡萄感情。在每个层次指导上,先让学生自己体验读,然后教师抽读并根据读的情况加以点拨并适当范读,接下来是学生仿读、练读、体会,再下来是抽读评点(指出优缺点),最后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这样分层指导训练,能提高朗读质量,培育语感,培养朗读能力。通过教师多次指导,使学生渐渐掌握朗读方法、规律、技巧,逐步过渡到由“导”到“少导”到“无需导”。
在整个朗读教学中,至始至终渗透着教师的指导。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模仿性强,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中,适当、及时的范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范读要用自身的情感引发,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如历其境,随教师的感情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发挥范读以情激情的效果。
2、以问促读,产生共鸣促进朗读
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一石激起千层浪。读无问,则无思,有口无心,毫无目标,如饭后散步;设问导读,读思结合,读思并行,以致熟读成诵,正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如教学《葡萄沟》这篇课文时,根据本课特点,从两个层次上设问,可以更好地指导读书,理解课文内容。一是对浅显、易理解的内容,采取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如设计“葡萄沟在哪里?”“那里出产什么水果?”“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让学生找出词语、句子朗读回答。二是结合课后思考题,精当地设计整体性强、体现课文重点目标的两个问题: 1 、为什么人们最喜爱葡萄沟的葡萄?2、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有目的地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最喜爱”?“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读后讨论,然后回答,答后再读。这样在读中思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促进了学生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通过由读到说再到读,葡萄沟水果多而葡萄特别多的丰收景象、品种多而呈现色彩多样、味道好而赞不绝口,再加上主人热情好客的画面就会浮现于学生眼前,学生就会油然而生喜爱和赞美之情。
以问促读,读思结合,熟读精思,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通过问读结合训练,让教师、学生、文本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入境”读书,也养成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3、以讲促读,调动情感参与朗读
以讲促读就是以讲授带动朗读。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以讲促读,是通过讲授,学生领会原文丰富的内容,感受作品的情感脉搏,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先内化后外发,情发于衷而形之于外。具体做法有三,一是以析促读,先以准确清晰的教学语言析出课文内容,突现作品感情,带动朗读。如教《再见了,亲人》,先将第一段内容概括为:在敌人飞机前来疯狂轰炸的危急时刻,大娘把志愿军战士背进了防空洞,但是却丢下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心爱的小孙孙。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可是,今天,“我们”就要和恩重如山的大娘告别了,是何等的难舍难分哪!强烈的感情冲动,驱使“我们”向着大娘深情地说:(学生读)“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二是以状促读,“状”,指语言描绘。那些具有鲜明形象的课文,那些情感内容丰富的文字,可以语言描绘带动朗读训练,将静态文字变成活的场景或图画,变成特点鲜明的情感活动空间,既能发展小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也为朗读创设了情境。教《鸟的天堂》,我让学生观察教室外树叶在微风中的各种姿态,然后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大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它把生命力全部展示给了我们。有的正在轻轻地摇摆,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左右旋转,好像正翻动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说悄悄话;有的相互簇拥,层层叠叠,好像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上绿荫。这时,绿叶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脑中活动起来了。可以设想,如果这时老师让学生朗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学生一定会读得有声有色。三是讲读并行,这种方法既生动活泼,又别具匠心。
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朗读巧妙结合,学生边感受边朗读,“情”不自禁流露出来。
4、以悟促读,感受品味自主朗读
《课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小学生活泼好动,想象丰富,最爱与小伙伴讨论交流。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交换意见。对课文内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要简单强调学生该用什么语气读,而应让学生在反复读中去充分感受、体会,并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一起品读、感味。这样,满足了学生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个个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来。
如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一致认为“大娘救伤员”最感人,给人的印象最深。教师应把这一段,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导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而再现文章的意境;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能使人感受到这种意境;第三遍学生轻声读,体会大娘失去唯一的小孙子的心情。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使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只有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这才是正确地指导朗读的方法——重在内容的理解而不单是技巧的指导。感受品味自主朗读,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它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意愿,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自然就乐意去学,主动去学。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适当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内容来朗读、学习。只有自己最感兴趣,才能读出感情,悟出感受。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今天,朗读作为阅读教学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只有靠经常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也唯有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方能培养语感;也唯也重视朗读,加强朗谈指导,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治情感的作用。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