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需要更新观念
惠文侠 安徽省
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入校园,带给我们一个明媚春天,离开了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顺应语文课改的教育理念很多,我觉得以下五个方面似乎显得尤其紧迫而且重要。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教师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在新形式下,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教学观学生观,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要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学习的“饥饿感”,该学生干的事老师绝不插手,更不“越俎代庖”,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要引领学生“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在“误”中“悟”,“错”中“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推动语文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严肃的俨然法庭的课堂教学荡漾着“天关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
值得警惕的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教师加强指导,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目标;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指出来,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
二、教学观的转变,为自己“适者生存”奠基。
国家制定新课程标准和推出语文新教材教学观学生观,对教师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阵痛。教师要实现滞后性思维方式向超前性思维方式转换,习常性思维方式向创造性思维方式转换,封闭性思维方式向开放性思维方式转换,就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实现由“做一辈子老师”向“一辈子学做老师”的转变。
我们都记得曾有这么一个实验:在一张纸上画了个这样的图案“ ○ ”。当去测试学龄前儿童时,20个孩子竟能说出100多种答案,当去测试高三的学生时,答案却只有两种;还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一处小学曾出过一篇作文《郊游》,它给出了作文的开头:四个小朋友出去效游,在树林里发现了一个蛋………让学生续写这篇作文。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四个小朋友争论不休,有的说是乌龟蛋,有的说是鳄鱼蛋,还有的说是蛇蛋……到底是什么蛋?有个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说:我们把蛋拿回去孵化,不就知道是什么蛋了吗?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就把蛋拿回来,像孵化小鸡那样精心呵护。然后又细写了孵化过程。终于有一天,蛋裂开了一条小缝,里面有个东西也一动一动的,大家争先恐后地去看,结果你猜猜,孵出了什么?孵出了一个——里根总统。当我们为美国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而惊讶的同时,想想在我国以往乃至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总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已的真实理解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如今语文课改正全面展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已进行探索、自已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
在以人为本的课程观下,课程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从一而终的模式。有的只是在“适应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课程理念上的不断发展,不断延伸,不断完善,可以这样说,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来配置,也惟其构建课程的“多元立交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要,教师惟有终身学习。
过去,老师就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而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学生可从多渠道获取语文知识,甚至有时所懂的还要比教师多得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表明教学观学生观,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的世界了。陶行知先生说:“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教导他。”因此,如何接受孩子的影响,向每一个孩子学习,把学生看做自己的老师,将成为新课程教育观念变革的焦点课题。我们的教师要时刻问自己:即使自己已有30年丰富教学经验,其实也只有一年的教学经验,只不过是重复了30次而已,而且每重复一次便衰减一次。在语文课改教学中要俯下身,弯下腰来向学生学习,与学生一起成长。我想这才是一个优秀教师真正成熟和睿智的标志。
三、学生观的转变,让每个学生张扬个性。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万紫千红的人,要看到学生的差异。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比在体力上的差异低,教师的责任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以往我们衡量学生的标准总是离不开考试和分数。分数=知识?分数=能力?分数=素质?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学时,在老师的眼里是个大笨蛋;郭沫若先生上学时,成绩单中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无怪乎,陶行知曾呼吁:教鞭之下可能有瓦特,冷眼之下可能有爱迪生。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仅仅关注了学生的共性,过于强调了统一。老师常常采用“剪贴”、“复制”、“粘贴”等工具,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等“统一战线”,搞大统一、一刀切的批发生产,结果磨平了众多学生个性的棱角,致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口腔一调的“标准件”、“相似性”、“全等形”,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封杀了,诸如四边、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究之路被阻断了,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体被尘封或丢弃了。
新课程标准植根于儿童的天性,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面向全体“大众”,而不是极少数“精英”。它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整体化一标准,它所倡导的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丢弃“以本为本”的错误观念,确立“一本为例”“人人成才”的教学思想,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观,确立教育目标的各层次性,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淋漓尽致展现个体、突出光彩的大舞台。突出个性化、人性化建设教学观学生观,使课程富涵生机活力。课程个性化、人性化的表现,就在于尊重学生的差异,承认个体差别,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步入适合他自己的发展之路。
四、开放创新——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以前课程观念的封闭、落后,导致统的过死,教育少有创新。受“大一统”“板块式”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久而久之,教育成了统一机器,教学成了统一流程,学生成了“标准件”、“千校一课,万人一书”的结果,是泯灭了创新,忽视了差异,抑制了个性。
时下,开放教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热点和教学新趋势,这种教学模式着力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在中小学生的独立自主需要特别强烈,要适应这种心理特征,封闭型教学显然办不到。因此,语文课改方案特别强调了要实现创新教学,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学在时间、空间、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一)、在时间上表现为语文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侧重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离开老师、离开学校以后仍然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二)、在空间上表现为语文教学应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与工农实际广泛结合。要从教材内向教材外延拓、链接,接受有益信息,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三)、在内容上表现为通才教育,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增强综合型。(四)、在语文教学方法上要鼓励学生不畏师,不惟师,不惟书,不盲从,要敢于大胆质疑。这种开放创新式的课堂教学必将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装上助推器,插上腾飞的翅膀。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迈上自能发展之旅,从容不迫地去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五、正确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语文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教学观学生观,也就是说,虽然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总之,新世纪的语文课改是一个令亿万国人瞻目的伟大事业,它标志着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又要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也象征着教育教学事业又掀开了暂新的一页,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眼中,我们把课程改革视为鲜花一样美丽,黄金一般珍贵,以为它蕴含着勃勃的生机,包含着广大教师崇高的追求,凝聚着千万园丁们的辛勤智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教育人热血和激情浇铸的丰碑,是我们用理想、信念、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无穷创造力所谱写的最美妙的交响乐章。
老师们、同行们,让我们驾起课改的轻舟,加足马力,开大油门,以崭新的姿态,勇敢地挂起奋进者的风帆,荡开我们智慧的双桨,摇动我们的勤奋之橹,去探索,去开拓课改的航道,彻底更新教育理念,寻找教学改革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