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黄金东,广西贵港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新的教学理念就像一阵汹涌的海浪,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数学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下,课堂教学便有“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充分“咀嚼”的内容,到了学生“口中”自然也就变味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接受,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自己也忘记了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没有自信。当然,讲授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比如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控制课堂时间,有利于同时向众多学生传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在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摆在数学老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本文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整式加减——合并同类项”时,我并没有急于讲解如何合并同类项,而是利用讲台上摆放的一堆乱七八糟的物品,让同学们进行归类,放入不同的箱子中,这样引起全体同学的兴趣,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推荐出两名同学上讲台动手操作,然后用简练的数学语言描述你的做法。以此过渡到学习“合并同类项”的知识上,显得轻松愉快。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让同学们亲自尝试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吸引学生,以自己的爱心去关爱学生,以自己的耐心去教导学生,学生才能迸发出学科热情,才能欣然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合理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空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上课开始,老师就通过多媒体教具显示,“任给出一个多边形,您能否可以很快告诉同学们它最少可以划分为几个三角形”。在短暂的思考后,老师接着告诉同学们只要你说出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或顶点数,老师可以马上告诉你这个多边形可以划分为最少的几个三角形,同时还能知道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几倍。学生将信将疑,纷纷举手欲试,学生所报的多边形老师一一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时老师告诉同学们,实际上要解决此类问题并非很难,大家学习了“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个知识环节后,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也可以像老师一样对答如流,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
三、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促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通常都以讲例题、示范、讲评、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注入法为主要方式。课堂上看不到学生对问题的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使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背离了现代教学的宗旨,从而扩大厌学面,使更多的学生产生惰性思维。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变换课堂教学方式,营造开放式课堂,创设“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课堂中主动、大胆、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成功感是学生获得自由的最重要因素,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一次练习课上,我发现班上一个同学的解题思路很新颖,并且解题方法挺简单,讲解时,我先把我的方法说了一遍,大多数同学都这样做的,我又把这位同学叫起来,同样还是讲这一题,等把题说完,同学们都说这个方法好,我不失时机的说:你比老师都高明,其实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认真思考,每道题的解法有好多,解题不能只停留在“做出来”这一阶段,还可进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强化意识,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已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了提出问题的意义:“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将是一项值得我们去实践和研究的课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首先,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教师必须精心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氛围:第一步,要求学生把课堂上听不懂的、作业中不会做的、书中看不懂的内容及时向同学和老师求问;第二步,要求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提问方法,每节课提一、二个问题;第三步,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反对人云亦云,要敢于向课本、权威质疑,要会提出不同见解。
平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采取积极、热情、严谨的态度,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当学生的提问过于简单可笑时,可给以引导说明而不嘲笑讽刺;当学生的提问教师一时回答不了时,要能灵活应变而不敷衍塞责;当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兴趣。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提出的问题也更有份量了。
其次,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时空
要提出问题必须去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在上课时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的做法,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为他们创设观察的情景,使学生有机会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有时我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此外,我还布置提出问题的作业,进行提出问题的考查。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五、渗透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样想?怎么做?统领全题的关键词语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内含?如何揭出隐含问题的等量关系?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操作是思维活动的起点,认识的来源,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推断、讨论、学习、评价等,亲自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就能够使学生逐步形成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为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获得知识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路清晰、运算准确、严密推理是非常重要的,他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好坏。为师者应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力求学生能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解答数学问题,做到每一步证明有依据,每一步计算有法则、性质,养成对学习的求准、求真、求精的习惯。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全面倡导“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的新观念,就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