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首页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期刊收录 杂志简介 期刊浏览 封面展示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图库 
滚动公告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来稿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即可!
联系电话:010-56237714  010-52405030
唯一投稿邮箱:xdkxjyyj@126.com
信箱:北京市西城区100044-333信箱
欢迎咨询,欢迎投稿!
供求信息
友情链接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罗敏  贵州省
兴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喜好的情绪。显然,有了兴趣,就能够能激起人们对事物或知识的爱好,在学习过程中则成为主动追求的东西,而不是一种负担。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产生动机的主观原因,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力。“寓教于趣”,以教促思,是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的思考能力,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们的重视。本文拟就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质疑法
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根据教材设置一些有趣味、有悬念、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寻疑、释疑,从而获得思维上的启迪,领略学习上的快乐。例如:讲《鸦片的输入》一课,如何说明鸦片的输入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鸦片输入以后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1840年以前的中国,从沿海直至内地的大小城镇,贩卖和吸食鸦片的烟馆,象毒菌似的孽长起来,掀起每个烟馆的门帘朝内一望,只见烟雾弥漫,一些面如死灰,而泛起青色的吸毒者,横卧榻上,手握烟枪,对着一盏鬼火一样的烟灯,双肩耸起,吱吱地狂吸着,由于吸毒者一般都是晚间过瘾,长夜不眠,白日错睡,因而群众称他们为”大烟鬼“。东南沿海的一些小圩集,十几、二十几家店铺里,烟馆常占半数以上。在清朝的军营里,人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兵士随身带着两杆枪-——一杆钢枪,枪尖生锈;一杆烟枪,却油光发亮。中国的白花花的银子,滴水似的流到了伶仃洋外的英国船上。”这些比喻和描述,生动再现了烟毒泛滥的场景。
根据不同的课文,每节课我们都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以疑生趣”,“以趣生疑”,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愉快中答疑、释疑,从而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历史故事法
历史本身就是故事,教师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点,把历史朝代的更替,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历史人物等用故事形式来讲解,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应。如可以通过讲屈原跳汨罗江的故事,使学生掌握屈原是哪一时期的伟大诗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他什么思想?端午节的来历?等这些知识点。再比如讲司马迁著作《史记》的故事可使学生掌握司马迁生活在什么时期?编写的是什么样的史书?为什么被称为“史家之绝唱”?等知识点。另还有成语故事“三顾茅庐”、“闻鸡起舞”、“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等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取知识的好材料。在引介历史故事时,要注意思想性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不能顾此失彼。
三、学生讨论法
教师要在遵循学生居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居于教学活动的的主导地位的原则下,善于营造和谐和宽容的教学环境,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保持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给与学生更多的成功的激励,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得成功的动力和信心。作为人文学科本身的观点和结论就是开放的,它可以不像自然科学结论有一定的确定性和齐一性,对于学生看待问题不同的观点,教师应给与更多的宽容、鼓励或肯定,使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
四、诱导法
   中学历史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除了少数学生由于特殊的兴趣对于过出的事情有所关注外,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从现实的意义来接受历史的。所以,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深化到规划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例如,讲世界史《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中涉及到中东、巴勒斯坦和犹太人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不能回避的,也使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以“巴以问题历史探源和思考”为题目,让学生分成小组搜集资料和列出相关的问题,然后,从历史根源、巴以冲突现状、巴以和解的困难、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原因和巴以前景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对民族冲突,战争与和平,国家稳定与发展有了更新的认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浏览次数 版权所有:现代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2405030 传真: Email:xdkxjyyj@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